刘宝才教授:中华文化无神论的优良传统

我现在发言,不谈提交给论坛的论文,谈谈另一个话题——中华文化无神论的优良传统。 张先生(编者按:张岂

我现在发言,不谈提交给论坛的论文,谈谈另一个话题——中华文化无神论的优良传统。

张先生(编者按:张岂之先生)在今年2月18号的《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文章,题为《努力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突出强调研究传统文化要做提炼工作,而且要“努力提炼”,是非常重要的见解。中华文化有宝贵的历史资源,犹如金矿一样宝贵。但金矿不是纯金,经过要提炼才能成为纯金。张先生的文章从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范畴三个层面提炼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给我们做出了范例。

受到张先生这篇文章启发,我想到无神论也属于中华文化优良传统的内涵,它有理论价值也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方面学界有大量研究成果,《中国思想通史》对中国无神论传统的系统论述,至今仍然具有经典性质。牙含章王友三先生主编的《中国无神论史》,是开放改革以来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我现在仅向各位汇报三点读书心得:

一、 无神论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春秋时代出现“人道”、“天道”相对的观念。“人道”指人间事物,“天道”主要指神鬼之说。当时已经有人指出,国家兴亡之本在人,治国理政要重视“人道”,而将“天道”置之不顾,或者仅仅行其仪式。 “人文”的概念,指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核心是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与“人道”概念的内涵部分重合,人道精神属于人文精神。

有了无神观念,才会将人间事物作为关注的中心。无神论出现是人文精神出现的逻辑前提,也是人文精神本身的重要内容,两者不可分割,不可各自孤立。

春秋时代的无神论,准确地说是远神论,或者叫实用无神论、隐无神论。它漠视神的概念,认为人类社会不受神灵影响,解释日常现象的不必借助神学。但它没有直接否认神的存在。孔夫子的话“敬鬼神而远之”、“未知生安知死”、“不语怪力乱神”,“祭神如神在”,都是远神论。远神论属于春秋时代思想文化发展达到的最高水平。孔子远神,将学术研究的关注点聚焦到社会政治伦理,提出“仁”的学说,充满人文精神。我们不可因为没有直接否认神的存在,而低估孔子思想的历史价值。

二、无神论与科学知识的关系

随着历史发展,实用无神论发展到理论无神论,公开直接否定神的存在。理论无神论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注重论证,需要科学知识支撑。中国古代著名无神论者的科学知识,都处于他们各自的时代的前列,有的还是多学科专家。

中国古代理论无神论出现的标志性人物是王充。他以事实验证言论,用科学知识说明众多自然现象,证明有神论虚妄,无神论可信。侯外庐先生发现,王充的自然科学知识很丰富。就物理学来说,王充对运动、力、热、静电、磁、雷电、声等现象都有观察。王充把人的发声,比喻为鱼引起水的波动;把声的传播,比喻为水波的传播。王充的看法与我们今天声学的结论是一致的:声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要靠一定的物质来传播。

无神论吕才既是音乐家又是文学家,既是历史学家又是地理学家,既是军事学家又是逻辑学家,以至五行、龟蓍、历算、医药、象戏、制图等,无所不通,并且各有专门著述。

无神论黄宗羲,是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一生著述多至50余种,300多卷。

当代世界不同研究机构的有关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发达国家中通常无神论者比例较高。教育程度和智商高的人群中,无神论者的比例较高,科学研究人员中无神论者比例最高。美国科学院院士中这一比例高达93%。

无神论与科学发展有正相关性。发展科学、普及科学知识,是发扬无神论精神的根本途径。这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证实。

三、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关系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世界观对立,争论必不可免。中国无神论者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同有神论的以神为本相对相争。争论的焦点是有无鬼神,围绕天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论题展开,涉及广泛领域。涉及对于自然界异常现象的解释,涉及对人类社会的罪恶现象和灾难存在看法,涉及对社会道德风尚变化的理解,涉及对个人命运不同的说明等等。汉代董仲舒的 “天人感应”学说把神权与君权结合,形成帝制神学体系。佛教传入以后轮回转世、因果报应之说泛滥。在这样的时期,无神论者批判有神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更为明显,争论更为激烈。例如,在范缜与有神论争论的过程中,梁武帝曾下令批驳范缜的神灭论。在梁武帝支持下,法云和尚组织60多名王公朝贵反驳范缜。范缜不为所动,据理力争, “辩摧众口,日服千人”。

应该特别指出,中国历史上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争论颇有君子之风。他们维护各自的信念互不退让,却没有互相迫害。西方古典时期,苏格拉底因为不信神被控告,判处死刑。中世纪有宗教裁判,伽利略赞扬哥白尼的日心学说,被判监禁终生。布鲁诺传播日心说被逮捕入狱,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另一方面,近代法国大革命中驱逐和镇压了大量神职人员。激进的无神论者,试图用暴力强制推行去基督教化。这类有神论者与无神论者互相迫害的事件,在中国基本没有发生。更有一些无神论者与僧侣交往密切。柳宗元、刘禹锡与高僧交往甚广。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在文学艺术领域交流切磋,刘柳吸取佛教修身求道的方法,高僧吸取儒学事亲尊君的伦理观念。贬谪失意的时候,刘柳从高僧那里得到藉慰。思念父母和师父的时候,僧侣来到刘柳面前诉说心灵中的冲突与苦闷求取指引。

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这种对立而又协和的关系,体现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优良传统。既推动中国固有文化发展,也促进佛教中国化,有利于文化繁荣,我们应该加以继承,让它在当代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最后,我声明,我愿意做无神论者。如果我错了,死后真的有灵有知,那时候我还能够知错改错。有神论者如果错了,死后形神俱灭,他就永远没有知错改错的机会了。

2019-03-29 于北京恒星大厦

刘宝才先生

作者简介:刘宝才先生,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原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现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本文为作者在2019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上的发言。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