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若卖掉,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摘要: ◎阿里收购考拉可能只是前戏,后续或有深入合作; ◎跨境电商业冷清进入下半场,独立模式的洋码头

摘要:◎阿里收购考拉可能只是前戏,后续或有深入合作; ◎跨境电商业冷清进入下半场,独立模式的洋码头或有新动向。

几家权威财经媒体持续让考拉与阿里交易案明晰下来。尽管明显有企业放风痕迹。

考拉持续亏损中。即便不会全部出售,融资案发生也属大概率。一个略微反常的信号是,前几天网易季报里,考拉信息较前几季翔实多了,尤其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部分。若无后续资本动向,有点不合情理。当然不是否认它的持续经营能力。

基本面如此,出售可能也算不上新闻。但我有些难以理解阿里的动作。天猫国际盘子不比考拉大,但以“天猫国际+菜鸟”的体系化运作,跟考拉模式几乎雷同,形式上根本不需要考拉。

我的意思是,若只为一个跨境盘子,做点增量,阿里的逻辑有点不通。

何况考拉盛名之下,除了巨额亏损,一位熟悉它的行业朋友说,库存效率太低,后续要填的窟窿可不少。

这意味着,于阿里来说,消息一旦正式公布,资本市场可能很难呈现正面反应。

很多人说,这次拼多多没抢过阿里。朋友说,拼多多肯定评估过考拉的复购率、转化率等,但以创始人黄峥的个性、驾驭力以及拼多多的势能、创新运营力,不太可能用20亿美元买一个考拉。

“20亿美元砸流量,也不会弱于考拉。”她说。

若只是拼收购,那反而显示出拼多多尤其黄峥的创新力不够。

就发展节奏看,我也不认为,此刻拿一个跨境盘子属于拼多多多么紧迫的事项。

如果阿里不是立足自身,更多出于阻击心理买下考拉,它可能会上拼多多的当。随后可能会留下一个类似当初王兴在阿里买饿了么时“抬轿子”的案例。那样阿里会掉进拼多多的坑里。

当然这是猜测。阿里精明得很。它的并购更多属于战略投资、生态投资,它确实也是一家拥有战略思维的组织。

于是,我们进一步判断,阿里收购考拉,可能有三重味道:

1、跨境盘子确实亟须做大。

逍遥子之前都喊出口号目标了。而且,天猫一分为三后,天猫国际似乎声量不大。

提醒一下,逍遥子喊那个未来5年2000亿美元进出口目标的场合,是在进博会。后者可是当局打造的一个国际贸易窗口。放在去年及当下,有平衡大国贸易关系以及强化进口维持增长的动向。阿里的动作,不排除有隐晦地帮国家提升进口数据的意思。

前几天,海关总署公布了今年7月及前7个月的进出口数据,整体平稳增长。不过,有结构差异。其中,出口同比增长,进口明显下降。贸易顺差2256.9亿美元,扩大38.7%。

阿里自身的诉求与大国贸易诉求协同,不排除有系列强化的动作。

2、天猫增长诉求明显。

2019年,这一点强化甚多。虽然跨境部分无法跟国内交易体量比,但它也需要体现增长,而且这个还伴随着阿里整个体系化的协同,包括菜鸟、阿里云智能、支付宝等。当然,品牌与供应链也需要加强。

何况2018年双11同比增幅放缓,2019年,也需要各路强化,何况还有许多大事在前面等着。

3、阿里与网易之间可能会有更深合作。

考拉虽涉重金,可能只是前戏。严选是否也会与阿里生态尤其天猫深度嫁接,甚至达成资本合作——即使不卖,后续融资是否参与,足可想象。

我认为,严选之于天猫的整体价值,短期远高于考拉。当然这是抛开跨境概念说。

此外,在阿里与网易的游戏、社交、内容化矩阵之间,很可能也会有合作。淘系正在强化游戏玩法,网易这类基因非常强。内容矩阵也有利于双方拼图。而大文娱与网易游戏主业之间,似乎也能找到合作的基点。

逻辑上,阿里与网易其实有全链条的合作空间。若果真如此,那阿里纳入考拉,补足天猫国际,帮丁磊化解资金难题的同时,铺垫了后续诸多合作空间。阿里可以借力网易不少资源。

如此,20亿美元,即使里面后续有窟窿,可能还是一盘好交易。

而且,还有微妙的竞争味道:

◎借力考拉、严选这类电商盘子,能压制竞品京东、拼多多们; ◎借力网易游戏基因与内容化矩阵,可强化淘系平台粘性,便于拉新,尤其提升日活,如此可以弱化拼多多的机制。后者的游戏玩法确实是一大亮点。前段,我们已看到淘宝开始融入游戏策略了。 ◎若阿里与网易主业合作,也可冲击一下腾讯。游戏内容属其一,背后说不定还有与之伴随的广告业务等。

所以,我们认为,阿里精明得很,在难以理解的20亿美元并购考拉案背后,双方可能隐藏着后续比较深入的合作。当然未必一定是深入的资本合作。

倘若如此,这两家公司的心胸算是打开了,会给人不同的气象。不止因为两家公司多年有些微妙的博弈,更多还是产业融合的视野。它会有当初牵手苏宁一样效应。尽管直接的利益未必大,但能创造许多业务与模式的新空间。

夸克总是瞎猜测,但也是抱着本真、认真的态度做点推演。

这还只是两家公司合作延伸出的内部商业逻辑。在我眼中,当然还有外部一层。

这层本来应是最直接的,就是跨境电商业的格局。

有一段没有仔细梳理,今日突然发现,跨境电商业,独立的知名盘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蜜芽早黄了,小红书变向了,唯品会国际几乎停滞了,京东全球购声量一度很大,但似乎在重新梳理模式。

2012-2015年疯狂中的名字,再也想不起来了。那些借助跨境电商概念拉抬股价的上市公司,几乎没了这类声音。

在我们的视野中,独立的知名盘子,只有洋码头一家了。

之前,跟洋码头创始人曾碧波有过交流,但很久没有跟进了解。他拒绝评论考拉一案,强调这个行业做到现在,确实都不容易。

他似乎变了一个人。过去他可曾是一台行业“大炮”,经常发表非常直接犀利的言论。最近两年,几乎未曾出来说话。

不过,上述熟悉考拉的朋友透露,她跟洋码头也打过许多交道,规模上比不上考拉,但基本面尤其运营精细化程度很高,“据说连续半年都是盈利的”,流量增长也非常不错。

夸克前两年曾经认真分析过洋码头,它的机制,除了当初活跃的买手制、跨境直邮,更有整个体系、结构化的竞争力,尤其是背后的跨境物流体系贝海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最近一年多,入口与产品体验、社区化机制等等比过去提升很多,千人千面风格明显。不过除了入口服务,对它的整体运营有些陌生。

突然想起2017年初跟他交流时,他提到的跨境电商“中场”、“下半场”逻辑。那是他对王兴“互联网下半场”的辨析。那时他的言论还算活跃。

当时,他说,跨境电商还没进入“下半场”。2013年9月自贸区开通,催生了保税进口业务,行业风动,到2016年,在他看来,整个属于政策驱动的行业“上半场”,这周期有三个特征,即供应链重、巨头垄断、消费者认知。

2016年上半年,随着税改调整、正面清单公布,行业才开始进入“中场”,进入“练内功”的阶段。洋码头主要是整合供应链,强化多样化的类目交易,激活上游参与群体、提升效率等。

当时他说这个“中场”周期大约3年左右,然后 行业会进入“下半场”,也是一种消费红利周期。此前的上半场对应政策红利,中场对应效率支撑。我记得他说,“中场”是一个“艰难时刻”,但必须坚持下去,看到未来与希望。

截至今天,正好3年过去(2016年5至今),符合他的“中场”结束的判断。而市场上,看上去还有很多家从事跨境电商,但随着阿里并购考拉,真正呈现清晰的跨境电商目标的,形式上,就是天猫国际们与独立模式的洋码头了。可能成规模的,也就是两三家。

这行业真是令人感喟。

不过,曾碧波说的下半场“消费红利”,瞎眼似乎不那么乐观。我没好意思问他洋码头是否也会寻求资本层面有力支撑,尤其是阿里对立的阵营,他停顿了一下,没直接回答,只是说:“我们幸运地从死人堆里出来,能抗压耐操一点,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

夸克判断,阿里收购考拉,洋码头的独立模式可能备受关注,反而强化它的估值。至于它是否也会有新的资本动作,我们继续观察。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