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的始作俑者:不是丘吉尔而是他的“黑狗”

关注我们有助于拓展国际视野哦! ○ 民智说史 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丘吉尔 1945

民智说史

我的成就极多,到头来却一事无成。

——丘吉尔

1945年3月5日,美国威斯敏斯特学院,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嘉宾,在他的母校发表了一篇耀眼亮丽,用词遣字魅力十足,有如天马行空的精彩演说。

这篇演说,间接引导了未来半个世纪的走向。

他,便是民小智君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他演讲的作品,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和平砥柱》。

何为“铁幕”?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远离俄国边界、遍布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里,共产党第五纵队已经建立。它绝对服从来自共产主义中心的指令,完全协调地工作着。”

这篇演说由此被后人称之为“铁幕”演说。

“铁幕”这个词并不是在这篇演说中首次出现的,纳粹德国宣传部长戈培尔在一年之前所发表的《1945年》一文中就已经用过用过。

“如果德国人民放下他们的武器,根据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协议(《雅尔塔协议》),苏联人就将控制欧洲东部和南部,包括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在苏联控制的大片领土上,一副铁幕即将降下,铁幕后面所有的国家都会被屠杀。

前美国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在1945年12月3日的演说中也用过这个词。

“我们很难说清楚现在发生了什么,但是总体而言,俄国人的行径只比暴徒好一些。他们洗劫了所有的流动资产。那些被迫用双脚走入苏联控制区的德国人拿不到粮票,只剩一口气。在这些人的命运中,铁幕已经降下,情况很可能非常糟糕。与雅尔塔的承诺相反,大约800到1000万人被奴役。”

很明显,“铁幕”针对的是一个有着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却在二战后强势崛起的大国——苏联。

才分了“蛋糕”,为何瞬间翻脸?

然而,有趣的是,不久前英国和苏联在欧洲还愉快地分了“蛋糕”,这两份“蛋糕”看着还挺合理的:

英国在希腊拥有90%的控制权,苏联被允许在罗马尼亚拥有90%的控制权。

双方在南斯拉夫和匈牙利,各拥有50%的控制。

在保加利亚,苏联的影响力为75%,英国为25%。

后来经过修改,苏联在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占据了80%的优势,而英国只有20%。苏联在罗马尼亚的控制也变成了100%。

——1944年10月英苏《百分比协议》

“蛋糕”分好后,丘吉尔和斯大林愉快地握了个手,斯大林还淘气地在“清单”上面画了个✔️️号(这份文件也被称为淘气文件)。

(淘气文件)

后来,四位大佬(中美英苏)又把一块更大“蛋糕”(世界)分成四块,各拿一块:

美国管美洲、苏联管东欧、英国管西欧、中国管亚洲。

大家看上去都很满意,丘吉尔没意见,斯大林“吃”的也很开心,没有强占“蛋糕”的想法,就算“送”,也不打算“吃”。

苏联当时的对外政策是和西方合作,具体表现在:

让东欧国家实行多党制

为了达到这一点,苏联在所有自己势力范围内(东欧这些国家),包括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全部搞的是多党制。

当时战争结束后各国共产党非常高兴,盼星星盼月亮可把“老大哥”盼来了,哪知“老大哥”发话了:

政权不能交给你们!你们有农民党、民主党、自由党,都跑了?跑了叫回来,要建立多党制。

解散西欧国家共产党

当时法国共产党掌握民族军50万人,意大利共产党也有25万人的军队。

斯大林把多列士(法国)、陶里亚蒂(意大利)叫到莫斯科,让他们回去以后解散军队,加入政府。

对希腊共产党,斯大林道义上不能不支持,但是实际上他又不想惹事,所以就不想让他们折腾。钱象征性的给一点,吃的、喝的总得给,但是武器装备绝对没有!

各国共产党只能哀叹:

所以,斯大林当时就丝毫没有抢“蛋糕”的意思。

那为什么丘吉尔觉得自己的“蛋糕”要被抢走,或者要夸大苏联的威胁?

除了维持摇摇欲坠的大英帝国最后的荣光,加强英美特殊关系,强化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外,丘吉尔的个人特点也发挥了很大的影响。

“黑狗”在作怪

作为英国首相,演说能力不必赘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篇演讲便是其代表作,此外,此君写作水平也是一流,195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注意,不是和平奖!)。

当然,民小智君今天要讲的是伴随了丘吉尔一生的“黑狗”(丘吉尔将忧郁症叫做“黑狗”,这也是他自己的绰号),正是这只“黑狗”,让其走上了人生巅峰,也使其认为苏联要抢自己的“蛋糕”。

丘吉尔终其一生都与这只“黑狗”斗智斗勇。

除了遗传因素(相传丘吉尔前七位祖辈有五位罹患忧郁症,可考证的有先祖马尔波罗公爵和父亲伦道夫爵士)以外,童年时期“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经历,(父亲忙于从政,母亲忙于社交)使这个早产儿无法感受到与其他孩子同样的亲情,毫无悬念地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再加上遗传的脏胚型的体格(大脑袋、相较于肚子小上一号的胸脯、圆鼓鼓的身材,加上整个人都小上一号),使得丘吉尔在寄宿学校总是受欺负,即使在家,也无法幸免(一次和两位表弟嬉闹,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从桥上一跃而下,因此摔坏肾脏)。

感情上的匮乏和身体上的虚弱,使丘吉尔不知道如何纾解自己内在的压抑。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只“黑狗”在丘吉尔身上积重难返,进而发展出野心和敌意的性格特征,依赖外在的资源维持内在的自尊。

野心

对于丘吉尔来说,野心是一种强行的驱动力,它并非是源于先天才气过人或后天理性不足的考虑,而是有某种幻想的因素。

这种野心出自一种执念,即使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是命数所定。

这种心理素质持续了大半生,直到上天的眷顾使得“黑狗”缠身的丘吉尔在65岁时成功将这种幻想转化为现实——成为英国战时首相。

不得不说,英国能在1940年逃过一劫,不被德国对本国的空袭击溃,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幻想和执念。

(也许丘吉尔内心骂了张伯伦千百遍,不过要不是他的“绥靖”政策使德国坐大,可能后来也就没丘吉尔什么事)。

当时,稍微有点理性的政治家们,都认为英国很难在德国的猛烈空袭下生存,唯有丘吉尔,他的野心,最终感染他的国人,创造奇迹,击败德国法西斯。

战后,面对英国衰落的事实,丘吉尔仍然相信大英帝国能重返昔日的荣光,依靠英美特殊关系,与崛起的苏联一决雌雄。

敌意

儿时内心的压抑还迫使丘吉尔向外界寻找敌人,将一肚子怨气投射出去,以纾解内在的压力。

这可以解释丘吉尔本人年轻时为何如此热衷于参加英国殖民地内部的战争,还险些把小命丢在那儿了。

如果碰到一个好战的敌手,对他极尽挑衅之能事,而他既无可回避,又认为对方实属大恶,就会激发他内在的斗性。

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得丘吉尔一生视苏联为敌。

然而在二战期间,希特勒的行为使其认为那样的一个敌人更加可怕,因此,竭尽全力扳倒希特勒,可能是他最快意平生的事情。

二战后,苏联的日益强大和英国的“日薄西山”,唤醒了丘吉尔对于法西斯德国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对苏联的敌意和斗志,即使没有“铁幕演说”,相信丘吉尔也会在余生奋斗在反苏的第一线。

自尊

对于像丘吉尔这样的人来说,休息或放松的状态是不能接受。

因为他们身不由己,一旦失去工作或社交的圈子,“乌云”就会压顶而来,使他们陷入一种不确定和恐惧之中。

因此他们一刻也不能闲下来,闲着就会被“黑狗”所困。

1945年竞选失败后,当时丘吉尔已届古稀,身边的人都劝他急流勇退专心著书立说。

但是,“黑狗”缠身的丘吉尔不愿停下工作,没有听从这一劝告。

相反地,丘吉尔依然活跃在国际事务中,并找机会访问美国,寻求杜鲁门总统的支持,力求东山再起。

他的自尊和骄傲使其相信总有一天,自己会重主国政,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荣光。

野心、敌意与自尊的刺激,与“黑狗”从未停止的抗争,加上一直将苏联视为“假想敌”,使丘吉尔在1945年3月确定的英国对外政策中,依然以大国自居,并认为英国将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发挥重大作用。

其方式就是由英美联合领导反苏阵线:

“苏联已成为自由世界的致命威胁(德国溃败,苏联崛起,丘吉尔将苏联视为外界新的敌人),必须建立一条新的阵线阻止苏联向西推进,欧洲这条新阵线应尽可能深入东方”。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虽然,丘吉尔在原本自信满满的1945年的全国大选中失去了他的首相职位,并引用了古希腊哲人普鲁塔克的名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强大民族的标志”表达了他的愤怒。

但是,他的野心和自尊使其并未承认自己已经彻底失败而永远退出政治舞台。

他没有离开保守党和议会反对党的领导岗位,并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东山再起。

终于,丘吉尔等来了自己期待已久的机会,受杜鲁门总统的邀请访美。

随即,希望藉助美国支持对抗苏联的丘吉尔以在野党领袖的身份访美,并在1946年的3月5日,出现在美国富尔顿威斯敏斯特学院的讲台上。

在杜鲁门总统和众多学弟学妹的瞩目下,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和平砥柱》,为其在冷战史上抹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造就了其非凡的人生。

丘吉尔便是其中之一,尽管“黑狗”伴随着他的一生,但是,没有这只“黑狗”,又如何让丘吉尔有着异于常人的个人特质,走向人生的巅峰?

丘吉尔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当其走完那辉煌的人生旅途时,没有人会怀疑他是20世纪英国乃至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他还被看作是英国最伟大的首相之一。

在2002年由英国广播电视公司主办的“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票选活动中,丘吉尔高居榜首。

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历史有其必然性,但历史也由无数个人鲜活真实的生命经历组成。

正是这些大放异彩、逆流而上的个人,使历史显得瑰丽而跌宕,书写了一部部令人难忘的传奇。

参考资料:

安东尼·斯托尔:《丘吉尔的黑狗——忧郁症及人类心灵的其他现象》,邓伯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全文

沈志华讲稿:《斯大林的悲剧与美苏冷战的爆发》 http://www.hybsl.cn/beijingcankao/beijingfenxi/2018-10-31/68536.html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

池昕鸿:《丘吉尔(名人传记丛书)》,延边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文字编辑:马雨欣

图片编辑:马雨欣

图片来源:网 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