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农场的一体化试验

在距离上海300多公里外有一块历史悠久的飞地,老辈人总会习惯性地把那块地方叫做“北上海”。 70过去

在距离上海300多公里外有一块历史悠久的飞地,老辈人总会习惯性地把那块地方叫做“北上海”。

70过去了,飞地已然成为了上海域外最大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上海主副食品供应重要压舱石。如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成为了国家战略。在“北上海”这片承载着回忆的土地上,飞地经济的想象空间到底有多大?

作为地地道道大丰本地人,三年前,王伯勤和几个朋友成立了养鱼合作社,在上海农场附近承包了十万亩鱼塘。之所以选择养鱼,就是因为农场的缘故。他的鱼种由农场提供,养殖标准也由农场来负责指导,更重要的是,农场统一收购,不用担心销路问题。

如今,像老王这样的受益者不下数百人。据介绍,上海农场地处盐城湿地,供应着上海15%的鲜奶、12%的优质大米、8%的瘦肉型生猪,是名副其实的上海“米袋子”、“菜篮子”。但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农场自有土地已经难以满足城市需求。所以对于农场来说,和大丰当地“抱团”发展既是目标也是现实需求。

那么,该怎么实现区场的一体化发展呢?今年5月,来自上海、江苏两地的20多家大型国企的代表,会聚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就土地转化、银行信贷等多项合作签下协议。这块集聚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由上海农场出地、临港集团经营,大丰负责管理,其目的就要更寻求在行政区划、政策等更高层面上的突破。

在上海农场广阔的原野上,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已经让人看到了希望。如今,不仅是产业,沪丰之间更多的合作正在“起飞”,更多的沟通协作机制也正在建立。明年,大丰即将迈入高铁时代,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那时,常以“北上海”自称的大丰或许将会变成真正的“大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秦扬轲 贺璟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