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俗遇上美景

□本报记者董云平

海伦剪纸、大庆芦苇丝画、渤海靺鞨绣、兰西挂钱、绥棱黑陶、望奎皮影……第十四届黑龙江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无疑是“非遗”工匠们又一次竞艳的舞台。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熟悉的作品,而有些陌生的是,他们呈现出来的“风光”却与往昔有所不同。时代的发展让非遗之路有了更多选择,但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在这里,传统与现实的碰撞,呈现出的有迎头而上的努力,也有固守传统的踯躅。在文旅融合的初始阶段,我省非遗走上融合创新之路,正在探索中。

在大庆芦苇丝画展区,记者看到由数十件由芦苇制成的画、摆件,精美细致,别具特色,而且价格便宜。十二生肖系列中的一个小摆件不过十多元,一幅精美的小画也不过百余元。作为礼物、旅游纪念品,性价比很高。但是问及销售,展区负责人李明辉坦言:“我们擅长做,但是不擅长卖。”作为省级非遗项目,他们做大庆芦苇丝画已有23年之久。他们也和礼品店、宠物店有合作,但是销售范围不大,销量也不够火。李明辉知道,自己这个项目如果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参加了9次文博会的他,感觉在展会上的人们选择的平台更多了,如何突破、如何拓宽销售渠道、如何做成产业,这些,他们都在思考和探索。他谈到,产品也曾经尝试进景区推介,有专业的人在那里介绍、演示,效果就好,反之就不行,而因为人力不够也就放弃了。

在海伦剪纸展区,展区负责人徐春风拿着自家的作品语气中带着自豪,纯手工,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自己装裱。忆过往,坐在商场里销售不愁卖。近两年,因为诸多原因,销售也不理想。最近他针对五大连池景区设计的剪纸已经出炉,共做了10款,供游客选择。但是经过考察,他也有所担心,因为在景区里也有类似的产品,机器制成的,看起来更细致更精美。不知道自己这些纯手工、略显粗放的产品是否会受青睐。

兰西挂钱展区,“东北八大怪”中的几幅作品惟妙惟肖,显示着老字号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人宋成玲告诉记者,东北地区传统民俗中的挂钱,过去常是人们过年时挂出来表达美好愿望的。为了让兰西挂钱保持长久的魅力,在创作实践中除了沿用传统手法外,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表现方式。现在,挂钱元素被大量运用在了诸如耳饰、坤包和旅游纪念的碗碟中,已逐渐演变成了精美的传统民间工艺品。目前,她还在探索将挂钱元素融入到旗袍上。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兰西挂钱,她还在今年春天让其走进当地景区——兰西县黄崖子民俗村,在景区入住、展演、销售、互动,效果很好。

在展会上,省非遗保护中心研究部主任吴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快我省非遗产品及衍生品市场化发展进程,应当抓好“非遗+旅游”,搭建选得准的“好平台”。一是建议打造若干条非遗旅游热线。以非遗项目展示为亮点,以特色文创产品为龙头,使非遗产品和文化得以升华和延续,使非遗商品得以广泛应用和实现经济价值。二是可结合经典旅游线路,植入非遗文化要素,在导游词中精准植入当地非遗文化特色。三是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中寻找切入点,如用文创产品做奖品、赠品等。

此外,认真走访了各展厅的吴璇感到,非遗产品应该做好宣传推介,做好形式新颖的、适合自己特点的吸人眼球的宣传,而不是简单的把产品摆挂在展区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