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之都:被熊猫抱着的成都

成都是“熊猫之都”,核心区在成华区,地理方位在东经103º—104 º、北纬30 º,举世闻名的世界

成都是“熊猫之都”,核心区在成华区,地理方位在东经103º—104 º、北纬30 º,举世闻名的世界濒危物种旗舰动物大熊猫,在成华区的斧头山找到了它超越祖先的大本营。

撰文/雷文景

供图/雷文景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成都,成为熊猫之都

成都成华区与古动物、古生物缘份至深。

在成华区的东方,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珍藏着6万余件自然标本,其中,尤以合川马门溪龙让生物学家侧目。它是亚洲所发现的最为庞大的恐龙化石之一,长 22 米,脖颈长度则为世界之最。这个来自 1.5 亿年前的地球霸主,现在只剩下一副巨大架构悄然隐伏于博物馆展厅之中。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成华区的北部,在成都动物园、成都植物园,尤其是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却是游人如织,一派欢声笑语,在地球上存活了八百万年的“行走的活化石”——大熊猫,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全世界“五大洲”动物迷的“围观”。据 2016 年的统计,成都市当年接待了境外游客 272 . 31 万人次,其中前往观赏大熊猫的有 70 多万,占境外游客的 26% 以上。

有两则新闻可以旁证人们的围观规模。 2017 年9月29日,中国国庆大假前两日,成都公交公司发布信息,国庆期间增加前往熊猫基地的摆渡公交。当日,熊猫基地也同时发布“游客限流公告”,核心内容是:“在国庆期间,当游客实时入园量超过4万人次时,基地将暂停门票销售,待实时游客量小于4万人次时,游客才能购票入园。”无需过多说明,以粉丝量而言,没有一种动物能与熊猫媲美,它显示了这个超级萌宠的顶级魅力和动物迷们观赏珍稀动物的巨大热情。

图一:成都来福士商业广场的重金属雕塑“熊猫一家人”(局部)雷文景/摄

图二:成华熊猫大道地铁站外的熊猫基地景区直通车售票点 雷文景 /摄

图三:熊猫大道地铁站内景 雷文景/摄

2017 年10月1日中午,我与妻子驱车前往熊猫基地参观,从成都南门武侯区华西坝出发,卫星导航引导我们进入成华区熊猫大道,行至与蜀龙路交接的路口,即见路边标有“熊猫基地5号停车点”的标示,此地离基地大门尚远,在此设点,即可说明游客量巨大了。果然,挨近基地的停车场早已车满为患难以插足,几经寻觅,我们的车停在了基地对面的临时停车点——一个荒芜的农家田地。走出田坎路来到大路边,打眼望去,基地大门印入眼帘,那是一个包含大熊猫寓意的建筑作品,设计师让熊猫身形与熊猫之足、之耳在极度变形的线条中得到展现,看起来别致而新颖。大门外,怀着热望的中外游客已经牵起了入园的长线,除了现金购票,也可刷二维码支付入园,基地想得很周到。大门左侧,临时搭建的饮食棚户一溜烟排了几百余米,小贩门正抓住商机赚一点游客的小钱。我找了间小摊坐下,吃了碗抄手,并与摊主闲聊。摊主约摸三十余岁,自称本地人,说这个地方以前是回龙大队,每到旅游高峰期即来赚点“熊猫钱”。正说话间,只见一辆小车在不远处停下,一汉子手拿几个布绒熊猫玩具下得车来,又见他走到车尾打开了后备厢,他的手中赫然多了几十个熊猫布偶,这显然又是另一种赚“熊猫钱”的方式,待我们下午出园时,大门左右仍然站了好几十位专售熊猫玩具的小贩。

大熊猫无疑是成都的骄傲,也是成都的旅游“特产”。在基地所在的成华区,熊猫成为高频率出现的词汇,除了著名的“熊猫大道”和道路旁的熊猫涂鸦墙,还有“地铁熊猫大道站” “熊猫路小学” “熊猫基地生态园小区” “熊猫体育公园” “熊猫电视塔”......就连基地所在地成华区白莲池街道办事处举办的摄影展亦取名为“熊猫家园•幸福白莲”。最近几年,大熊猫成为成华区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一连串的有关策划已经实施或拉开序幕,“熊猫小镇” “熊猫 P ANDA秀” “熊猫绿道” “熊猫剧院”不一而足,日益富强的中国,开始走向小康的成都人仿佛要将“熊猫效益”发挥到极致。

图一: 习近平主席和默克尔在柏林动物园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供

图二: 西班牙王后苏菲娅王后探望大熊猫幼仔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供

图三: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重点实验室和成都熊猫基地熊猫科学馆外景 雷文景/摄

熊猫是另一种乡愁

阅读大熊猫生物地图,成都正处在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走廊状分布的中心位置,要探寻大熊猫的 人文与自然历史奥秘,从成都开始无疑是最为便捷的路径。

根据2015年公布的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数据,迄止2014年10月,在我们蔚蓝的星球上,共存活着野生大熊猫1864只,其中四川1387只;圈养大熊猫375只,它们绝大部分栖息在中国四川。四川的省会成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休闲城市,因其地理与科技、文化优势,成为大熊猫保护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国际中心。成都成华区斧头山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经过30年与大熊猫的“零距离”接触,拥有全球第一的大熊猫人工繁育成果,使大熊猫成为当之无愧的成都的“名片”,让成都有了“熊猫之都”的美誉。

回首过往,成都成为“熊猫之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近现代史上,西方人在中国西部传播西方文化、探索西部边疆的重要“大本营”即在成都,最早撩开熊猫神秘面纱的大部分西方探险家,正是以成都为立足点而迈向西部边陲的。从清末到民国,从成都辐射出的熊猫故事有两条线路,一条由华西坝洋人所演绎,他们有天时地利的便利,也有专业学科的支撑,同在成都的国立四川大学在民国期间的“熊猫外交”中也参与过。另一条是其它西方探险家以成都为大本营留下的斑驳往事,其探险主角的身份较华西坝洋人驳杂,两条线路大致都交汇于成都。在积贫积弱与战乱不止的中国,洋人们猎捕熊猫的旧事烙上一个国家的屈辱与无奈,由西洋人追寻熊猫并对其进行早期生物学研究成为过往的宿命,也折射了全世界早期生态保护的凌乱无序。几十年之后,当中国的国门再度开启,熊猫的历史才再次出现了西方人身影,成都熊猫基地即与欧美及日本许多机构开展过合作研究,来到基地的外国志愿者更是为数众多。

从清末民初到今天,全世界共发生过四次熊猫热。第一次是法国人戴维发现现代生物学意义上的大熊猫,影响范围限于生物学家与其它少数知识阶层;第二次是美国的罗斯福兄弟第一次猎杀熊猫以及美国女士露丝将活体熊猫第一次带到美国而掀起的狂潮;第三次是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熊猫外交”;第四次是网络时代。不同于前三次的是,今天的熊猫热是在“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对地球至关重要的理念下持续的。关爱大熊猫,拯救大熊猫,已经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隐喻和象征,成为全世界的共识。早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即以大熊猫形象作为会徽。其时,中国尚未启动改革,大熊猫虽曾以“国礼”身份惊艳一时,但它的生物学内涵和生态学的重大意义并没有让人深刻领悟。

图一: 成华区熊猫体育公园内的熊猫雕塑 雷文景/摄

图二: 世界自然基金会会徽

图三: 2018年10月25日,一名导游正带领游客进入太阳产房 雷文景/摄

2017年7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柏林动物园共同出席了熊猫馆开馆仪式,那一对负有“外交使命”的熊猫“娇庆”和“梦梦”正是由成都熊猫基地提供的。根据2006年统计到的数据,从1957年开始,大熊猫一共到过20个国家的43个城市 ,分别以馈赠、租借、合作科研的形式在世界亮相。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1987年至2017年的30 年间,也先后向13个国家和地区输送了数十只熊猫,且合作繁殖了31只。这其间,基地还接待了几十位国家元首、政要和众多名流、巨星以及无数的普通公民,国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来到成都,来到熊猫的故乡,拜倒在它的石榴裙下。

“生物共同体”首倡者利奥波德说过:“从总的意义来说,要创造荒野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荒野计划都不过是一种自卫性的退却行动”。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应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已经开始得到改观,中国的森林复育面积如今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其余国家的总和。从2014年开始,中国着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并首先在四川试点探索,2017年4月又发布了《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核心保护区域覆盖了已有的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涉及到的野生动植物达到了8000多种。成都熊猫基地的张志和博士也曾反省人类破坏大自然之后又弥补过失的举措,认为这是对人类自身的讽刺。正是带着忏悔的十字架与拯救的雄心,成都熊猫基地30年的保护实践成果让世界瞩目,为“熊猫之都”平添了足够多的底气。

利奥波德说:“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在熊猫之都,政府的自觉,民间生态保护的逐渐苏醒,预示着大熊猫所受到的创伤正在缓缓弥合。

主编/黄琳 编辑/乌有 设计/乌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