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英主唐太宗一波三折的立储史事

一代英主唐太宗一生纵横捭阖,文治武功震古烁今,创下难以企及的高峰,偏偏在立储一事上饱经挫折,先后废太子承乾,黜魏王李泰,最终才心犹未甘地确立晋王李治的储君地位,背后跌宕起伏的宫廷大戏不乏骇人听闻的骨肉相煎秘事。

唐太宗子嗣众多,但与贤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嫡子就是长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及晋王李治三人。太宗登基后不久,为稳固国本,就早早立嫡长子承乾为太子。

承乾上有贤母后长孙皇后训饬,下有诸多方正大臣辅佐,虽说性格有些暴戾,喜好嬉游田猎,但初时并无大恶。而引他向恶乃至谋逆的恰是太宗所亲幸的身边二人,即身登凌烟阁的功臣侯君集及太宗的庶弟汉王李元昌。

侯君集征讨西域的高昌国,平定吐蕃叛乱,立下赫赫功勋,唐太宗对他大为倚重,偏偏侯君集为人贪婪,征战立功后私取财物,强占妇女,被人告发。太宗念其功高,尚加以优待,只予以训诫,但也惹得侯君集懊怅怨望。而太宗庶弟李元昌身为皇亲,所为不法,遭到太宗训斥,以致心不自安。这二人均与太子承乾过从甚密。

后来,太子承乾因魏王李泰广交名士,贤达之名声动朝野,为太宗所喜,有时嘉奖礼遇甚至超过太子,不由得心怀嫉恨,再加上自己的嬖幸近臣犯法被太宗处治,承乾也认为是魏王李泰从中讦发,由此更深感储君地位岌岌可危。此三人都若有所失,心怀不满,侯君集及李元昌都想攀附李承乾,寄望未来太子登基后重获恩遇,就此指引李承乾早除魏王,巩固储位,这正中李承乾下怀。而事情发展不如三人之意,魏王李泰沽名钓誉的作为越来越明显,意图直指储君之位。这让太子承乾及侯君集李元昌危机更甚,图谋更急,乃至密谋行篡逆之事,早登大位。

谋逆之事尚未显露,然而天缘凑巧,太子府中的一名侍卫纥干承基因牵连其他案件,被捉拿归案,承乾等人犹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寄望谋逆案能逃过一劫。

谁知纥干承基到案后为求将功赎罪,在狱中告发了谋逆情事。太宗立刻亲召承乾讯问,查得实情。太宗既痛又恨,本欲处死承乾,好在有大臣劝谏,废承乾为庶人,加以幽禁。侯君集与李元昌则按律诛死,一场谋逆案烟消云散。

此时按说魏王李泰机会来了,他也见机在太宗面前格外尽孝,加上笼络人心获得交口称赞,太宗也甚为属意李泰,曾面许立李泰为太子。

谁知大好形势下,却是大热倒灶。为求储君之位,某日魏王李泰演出大戏,投入太宗怀中,言称若被立为太子,将来自己做完皇帝,愿意诛杀自己的儿子,再传位晋王李治。太宗起初为其话语所迷,商诸铮臣褚遂良,褚遂良大惊失色,直言魏王据有天下,怎么可能在将来自杀爱子再传位于弟呢?太宗这才对魏王李泰所言的居心有所警惕。

之后再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太宗醒悟。原来晋王李治其先与谋逆被诛的李元昌交好,魏王李泰趁机威胁李治,当面诘责李治:你与李元昌逆臣过从甚密,还想有好下场吗?还想觊觎储君之位吗?李治仁弱,为此忧心忡忡,生怕大祸临头。结果一日偶被太宗发现愁容满面,问起缘故,李治据实将魏王李泰威胁话语奏明太宗。太宗这才了解魏王李泰为谋取储位对亲弟的手段如此毒辣,彻底看清其险恶用心,当即召来重臣商议,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奏请太宗尽快就立储事做出决断,以免滋疑生乱。太宗此时方才当机立断,宣告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同时将废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均流徙至外地。至此,晋王李治才转危为安,入主东宫。

不过按史书记载,太宗后来对李治的文弱不满,又另属意英武类己的吴王李恪,一度谋求再行废立,全靠国舅长孙无忌奏上储位不可一再反复动摇国本,极力劝谏,曲为周旋,李治才坐稳太子之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