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代高僧怎样报答双亲养育之恩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应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报父母

“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应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

在历代高僧中,也有许多至孝之人。以下的小故事,可以让大家了解古今高僧孝行,愿诸位能学习并践行孝道。

虚云老和尚苦行报母

虚云老和尚十九岁出家,勤修道业。常念及“我生不见母,母亲因生我而死,大恩不能忘怀。”为了报答母亲生育之恩,他一心发愿朝拜五台山礼文殊菩萨,以此功德,回向母亲,希望母亲早脱轮回。

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一日,老和尚自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初开始时,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宁波登陆,向北前进,过了苏州、常州,天候渐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

只有他一个人坚持礼拜前进。老和尚经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狮子山寺挂单过年。过了春节,再由狮子山寺起香,经苏北入河南,经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到了腊月,拜到黄河边的铁谢渡。渡过黄河,因为错过宿店了机缘,在路边一个茅棚中度夜。

后半夜大雪纷飞,黎明后积雪已经盈尺,过往无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饥寒交迫,日复一日,到了第六日终至陷入昏迷状态。后来得到一个叫“文吉”的乞丐相救,得以继续前进,拜到豫北怀庆府,在洪福寺挂单过年。

正月初二再起香前进,拜到五月底终于拜到五台山的显通寺。自光绪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显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个月。

两次冻卧冰雪中,感文殊菩萨化身为文吉乞者,两度救他脱险,经历两年之多方才到达五台,达成了报母恩的夙愿。

后来老和尚又念未见母亲现身,不知是否离苦得乐,于是在阿育王寺拜释迦舍利。每天礼忏若干拜,一心求见母亲一面。

随后又在阿育王寺燃去指头供佛,求见母亲。结果一天在梦中见母现身。梦中有人对他说:“你求见你母亲,这就是你的母亲,要见快看。”

和尚抬头一看,只见空中有一夫人,骑在龙身上,有很多龙神护佑,飘然上升而去。

虚云老和尚为报母恩,苦行五台、燃指供佛,最后虔诚祈请,在梦中得以亲见母亲乘龙而去。

老和尚行举,虽非子奉母旁之平常奉孝,却以一个佛教徒独有的方式,展现了可歌可泣、令人震撼的行孝之心。

本焕长老燃臂孝母

1948年4月,春意正浓,正在上海普济寺参修的本焕长老突然接到母亲病重的消息。接到消息后,本焕长老顾不及悲伤,马不停蹄的赶回湖北新洲,到离家最近的报恩寺挂单结夏安居。

在报恩寺挂单期间,本焕长老坚持每天清晨坐禅,早斋后步行15里回家照料母亲。晚上星夜赶回报恩寺研读三藏,并日日施放焰口,以为母亲祈福。

在之后的5个月内,本焕长老只要在家,几乎寸步不离的陪侍在老母身边,端茶奉水,喂药敬食,分分寸寸都照顾的体贴入微。

日日的对佛祈请,细致的床边照料,却依然难敌业力现前的事实。母亲临终时,本焕长老将半寸的灯草三根扎在一起,蘸上香油,点着火放到胳膊上燃烧,以肉身供养诸佛菩萨,忏悔自己的业障,并将功德回向母灵,以此超度母亲亡灵,报答慈母的养育之恩。

母亲在本焕长老虔敬的祈愿中,安详的往生了。母亲西去后,本焕长老在母亲坟前搭一灵台,双膝跪在母亲床前,日夜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连续守孝四十九日,为母亲超度。本焕长老“燃臂孝母”的美名当时便远播乡里。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本焕长老被问及为何选择用这种方式为母亲送终的。

本老答道:“这个色壳子是父母生养的,在上面点灯供佛,就是要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本老晚年每当捋起袖子,燃臂时留下的疤痕历历在目,不只前臂有大块的疤痕,整个手臂上都还清晰的留着烈火燎烤过的印记。

净慧长老忆念养母

言及养母,净慧长老讲了一个故事。

落实政策回北京之前,我先去她那里辞行。

她依依不舍,对我说:“你这一去很久不会回来了。我身体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时,你能在身边。”

我说:“你要有病,打个电报我就回来。”她说:“恐怕你回不来。你要不在身边,我这一辈子出家一场,就白辛苦了。我希望我闭眼睛时,你能够在。”

这是她正月初四晚上说的话。正月初五早上,她做了饭让我吃。九点左右,我背着包离开养母的家。走出不到二十米,就有人喊住我,原来,她从坐着的椅子上躺下去了。

我回来一看,她全身出冷汗,就把她抱到床上。这时是十点左右。下午三点,她就去世了。虽然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她对我的依恋之情,使我非常感动。

我没有想到在我要离开她的时候,能够使她的愿望得到满足。我在那里为她助念、入殓、送她上山,然后才离开。她的愿望实现了,我也最终报答了她抚养我一场的恩德。”

净慧法师充满深情地说:“这件事,使我感触特别深,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在生离死别之际,有这样的感应,对我是很大的教育。”

这段有关母亲的往事,令人唏嘘,也让人温暖

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

一般的甘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只是小孝;

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

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

所以,佛教的孝道不仅强调在物质上给予奉养,而且要求在精神上给予愉悦,并且能够引导其信仰佛法,解脱生死。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去世时,佛陀亲自回去出殡,亲自为父亲抬扶棺木。

佛陀为了报答母后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特地以神通到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

佛陀为了感激姨母大爱道夫人的抚养恩惠,广开方便慈悲法门,允许五百位释迦种族的女众出家,佛教终于有了比丘尼的教团。

佛陀为后代佛弟子树立了伟大的榜样,使我们明白了孝道的重要性。佛教徒不仅要孝顺生生世世的父母,更要孝顺还活着的现世父母。

人身难得,十月怀胎,含辛茹苦,养育成长。 “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

父母长辈在世的时候,不能承欢膝下,甘旨奉养,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亲逝世了,纵然身后极尽风光体面,墓冢巍峨,又有什么意义呢?

“堂上双亲你不孝,远庙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着的时候,多尽一点孝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