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的社会网络效应:认罪认罚从宽之善意传递

作者:刘哲 ◆ ◆ ◆ ◆ ◆ 认罪认罚是传递善意的金桥。 有一个特别复杂的金融类案件,主犯当时没有

认罪认罚是传递善意的金桥。

有一个特别复杂的金融类案件,主犯当时没有到案,从犯到案了,但始终拒不认罪,由于案情颇为复杂,在零口供的情况证据如何串联成为一个难题。

经过检察机关多次做工作,拟提出了缓刑的量刑建议,被告人最终选择认罪认罚,并向检察机关详细介绍了证据之间的关联性,“教”检察官如何指控自己,最终出庭得以顺利完成。

被告人发自心内的认识到认罪认罚的价值后,还主动向同监室的狱友宣传认罪认罚的意义,并帮助一位狱友草拟悔过书,这位狱友在法庭上宣读了这份悔过书之后,使另一起敏感案件也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对于悔过书的水平使得在场的司法人员颇感意外,后来才了解到是这一情况。

令人意外还不止于此,在被告人执行缓刑后不久,那起金融案件的主犯家属又主动联系检察机关询问认罪认罚的有关事宜,最终主犯向检察机关投案,并同样也适用了认罪认罚程序,使得这起复杂的案件得以完美收官。

这不是认罪认罚的力量,这是善意的力量。这何止是善意传递的链条,它是善意铺就的网络。

对于犯罪网络我们是熟悉的,反倒是善意的网络我们却不熟悉了。

笔者今天就想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人的社会网络。

0 1

善意是无心插柳

正所谓善有善报。

但是善意不能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善意不是简单的图什么,要求回报什么,那就成了简单的交易,不具有道德属性。

认罪认罚不是简单的交易和交换,而是必须以双方的真诚性为前提,一方是发自内心的认罪悔罪,一方也是发自内心的希望被告人能够重新复归社会。

只有基于了解之同情,认识到犯罪的真正动机和原因,带着感情来办案,带着人性去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去教育转化被告人,才处达被告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激发出尚未泯灭的人性,进而实现向善的转变。

只有善才能激发出善。

这就是利他主义的传递链条。

利他主义基本的道德观,不是某些人独有的,它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人总要有伙伴,有其他人的帮助,否则要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

人不可能仅依靠自私自利和算计而存活,他必须释放一些善意,才能换来善意。

善意其实是无心插柳,所谓得道多助人。

你对别人报以微笑,更有可能收获微笑,虽然不是必然,但可能性会增加。

认罪认罚虽然效果好但要检察官多做工作,比如说教育转化、沟通协调,尤其是复杂敏感案件,要增加不少工作量,本来提讯一次,现在可能提讯两次、三次,还要跟辩护人沟通多次,最终为开庭的节约的时间可能都不够之前的付出。这些是否值得?

但当你在问句话的时候,其实你是在问你付出的善意是否值得,你对人好是否值得?

爱又值得么?

  • 付出本身就是一种收获,给予善意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尽了你的一份力,你让这个世界多了一份变好的可能。

    而且只要持续的付出就一定有收获。

    当你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这些认罪认罚的工作的时候,你的答案很可能是不值得的。

    因为你计算了你的时间和工作量,你觉得没有节约多少,而且浪费了,你觉得不值得。

    你用了你的微观经济学来考量了这个案子,但你忽视了这个案子的宏观经济学。

    你觉得这个案子本来很重的,搞了认罪认罚让被告人便宜了,你觉得不值得。

    你用自己狭隘的价值观剥夺了立法给予当事人的一份权利,以及大更大的法治价值。

    你没有想到认罪认罚本身就是一种司法善意,是对真诚悔过者的应有鼓励,在这个问题上你只是在考虑你自己的利弊得失,没有考虑对被告人的利弊得失,也没有考虑对司法大局的利弊得失。

    当你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个教育转化工作,做好每一次认罪认罚时,就像你给所有人报以微笑一样,不必然都会还以微笑,你只是释放了一种善意,这种善意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开来,不是每一个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但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如果你不播种就一定不会有收获。

    善意就是一种不确定的收获,是一种无心插柳,一种对世界的友善态度。

    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姿态,才能够激发每个人心中的善良天使,触动他们心中柔软的地方,激发他们不带功利性的去与人为善的念头。

    只有不带功利性的传播,才能促使不带功利性的再传播。

    0 2

    每个人心中都有善良的天使

    曾经有一名被告人告诉我,他走上犯罪道路很大程度上是他父亲的原因。

    他说他父亲曾经手把手教他如何拿刀扎人,如果他把别人打了,他父亲会给买好吃的,如果他被别人打了,他父亲回家还会打他。

    我问他,你恨你父亲么?他说,我不恨。

    我问他,你会这么教你的孩子么?

    他说,我一定不会,我不想让他们成为我这样的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善良天使。

    没有人是天生的恶,或者注定的恶,他们都有自己走上这条不归路的原因,即使他们罪大恶极,他们对家人和朋友往往也抱有温情。

    这是不可泯灭的人性。它根植于人的社会属性。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它,而不是浇灭它。

    认罪认罚就是激活这种内心善意的机制,虽然你犯了罪,犯了错,但是你认了,并且想改,就说明你的内心已经有触动,这个触动本身就是善意的体现。

    你知道悔恨,认识到过错,并且原因接受处罚,就是认识到犯罪的本质和问题的严重性,这就是改造的开始,这一点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就是要予以鼓励和肯定。

    认罪认罚首先不是从宽,首先是一种认,是认可这种向善的转变,近一步再通过从宽予以鼓励。

    从宽是对回归意愿的褒奖,是通过善意架起的一道金桥,是对悔过自新实实在在的肯定,也是将顽固不化者能够区分开来,是司法与被告人之间的善意互动。

    认罪认罚的潜在价值,还是在播撒善意的种子,在适当的土壤和温度下就能够成长,并能够开花结果,最终形成善意的二次传播,最终成为善意的网络。

    0 3

    司法要惩恶扬善

    司法当然要依法惩治犯罪,从而保护善良的公众免受不法侵害。在惩罚的恶的时候,也不是一棍子打死,不是毁灭和隔离,也应当着眼于回归,为争取早日回归创造条件。

    这个回归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回归,也是内心的归回,不仅是回到社会,内心也要融入社会。

    这个教育转化的过程不是从判决生效的时候开始的,而是从司法处置犯罪的时候就开始了,当犯罪嫌疑人被抓捕的一刹那就开始了,是否真诚的忏悔,到底是能否改过自新,还是抱着投机主义、心存侥幸心理,这个司法官都能够感受到。

    只要还存有一丝的善念,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努力的予以激发。

    这一丝的善念其实就是照亮他人生前路的一丝灯火,一旦熄灭,未来将失去希望。

    但是如果认罪认罚、教育转化,能够通过真诚帮助其重燃善意之火,并促使其发自内心的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包容和接纳,真正的重新融入社会,那将是司法最大的善举。

    司法通过惩罚恶来保护善,可以保障一时的秩序,但通过激发犯罪者内中的善念来促使又恶向善回归,才能获得长治久安,是治本之策。

    0 4

    司法的社会网络效应

    通过认罪认罚构成的善意传递链条其实是一种社会网络。

    人与人之间交叉相互连接,就构成了社会,这个社会的连接方式就像互联网的一样,是一种网络结构。

    任何人和任何人都可能发生关联,世界上任何人与任何人想要发生联系最多只要通过六个人,这也被称为“六度空间理论”。

    与之相比,司法所构成的社会网络就显得更为简单。

    公检法之间,公检法与被告人之间,被告人与其他被告人之间,与律师之间,狱友之间,被告人与亲友之间,以及所有这些人与公众之间等等,形成了交互项链的关系。

    一个重大案件的认罪认罚不仅促使被告人能够真诚悔罪、改过自新,他必然也会将这份真实感受分享给狱友,这些狱友又会分享其他能够解除到羁押人员,这些人员又会向本人的律师、亲友进行反馈,如果判处缓刑或刑罚执行完毕被释放后,又会在更大范围内向亲友和公众传递,律师当然更是会随时把他们获得的信息向外界传递,对受众来说这些口口相传的信息要远远可信于官方传播,因为这是现身说法。如果一个被告人所认罪认罚好,其他人又什么资格来反驳?这就是社交推荐的力量。

    这些的传递以及形成的公众印象,又会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回公检法的办案人员,因为这些办案人员与被告人也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之中,他们也无法逃避共同的社交网络,这些反馈信息又会在司法官之间传递、交流,进而对司法官产生影响。

    比如开篇所说的那个案子,这个承办人可能获得了更大的激励,因此他本人及他的领导又传递给其他承办人,这些人又会向上报送这个典型案例。这个典型案例一旦转发,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进而对公安和法院产生印象。

    其实这个案件本身的侦查人员和承办法官,肯定也会受到激励,这种善意的连锁反应多带劲,下一次也可以这样干。这种观念就会在这些司法官心中生根,甚至会在这些单位中生根,在能够影响到的司法官心中生根,并进而在影响到他们所经办的其他案件,而这些案件的被告人又会接受新一轮的善意传递。

    未必所有案件都会产生这样的连锁反应,但或多或少都会收获善意的回报,甚至可能引发善意的再次传播,甚至多次传播。并进而产生刚才描述过的善意扩善网络,并且一次比一次范围更大。

    随着认罪认罚案件在很多省份的适用率都超过50%,也就是在全国可能有数十万的被告人都被这个善意传递的网络所吸纳进来,进而又释放出更多的善意反馈,那这个循环往复的善意循环就已经铸就,它实际上司法的社会网络效应。

    这个司法社会网络既可以传递善意,同样也可以传递恶意,设想如果是机械执法泛滥或者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这个网络传递都会是什么,难到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他们传播么?

    我们根本阻止不了司法社会网络的传播,我们唯一能够做的是尽量在这个网络传递善意,而不是恶意和冷漠。我们深知这个网络的外延是整个社会,它影响的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