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识教育,是要教育精英or培养精英?

中国的通识教育,是要教育精英or培养精英?

null

小编最近沉迷于各种公开课不能自拔,随手刷一刷都是各种名校的各种专业的公开课层出不穷,最为友好的是,即使是大神开讲仍然可以免费观看,对于本编这种爱好泛而不精的人简直堪比知识盛宴。

但是最近几年关于知识付费和知识共享形成了两大阵营,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度上升到了约架的程度,虽然小编不提倡暴力,但是忍不住好奇文化人撸袖子的场面,可能够上一节历史课了。

在这场争论背后还有一个被争论更久的话题就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哪一种更适合在中国发展的问题,当然目前教育界基本达成共识,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都应该实行,只是二者如何平衡需要被把握。

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目的上并不冲突,专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专业型人才,通识教育则是为了培养知识型人才,两者冲突的地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分配两种教育方式,从而使教育效率最大化。当然这只是理论阶段的问题,放在现实中就有了更多的难题,比如什么群体该去接受通识教育?如何使引进的通识教育本土化?该由谁去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该如何去把握?

null

鉴于任何一个问题被单拎出来都够出好几本著作外加名人骂战加持了,所以小编在这里也不一一展开细说,只是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和经历的一些现象和感受。

众所周知,中国现在公共的通识教育都是针对大学生的,让文科可以选修理科课程,理科可以选修文科课程,比如理工科可以选择近代史,哲学,这些课程小编当年也无一例外都经历过。刚开始的时候,兴冲冲的以为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先人的哲思了,但是上过几节课后,兴奋的小火苗就熄灭了,因为近代史讲得仍然是从小学到高中学过的党的发家史,政治观点也仍然是耳熟能详的那些,支撑我上课的只有教授的风趣博学和他讲的名人秘闻,对课程本身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了。

更惨的各种哲学类的课程,只是将高中到小学的马哲到毛泽东思想全部来了一遍,上课的兴趣全靠学分支撑了。很好奇如此以政治为导向的通识教育是会让学的人知识面越来越广还是越来越窄,在反复单一的学习中真的能实现独立思考么?

而关于独立思考的问题,其实小编一直很羡慕大洋彼岸的同学,早在我还埋头作业本,谈起未来还一问三不知的时候,他们已经在为自己喜欢的专业和大学建立人际关系,丰富社会活动,看过山一样的专业著作,准备简历了。当然小编也并不盲目崇拜美式教育,不说教育方式适不适合中国,单单一个班24个学生的教学条件在中国就是万万做不到的。

但是,像目前一样只是将通识教育限定在大学是否有意义却值得深思。先不说在人家开心的开着组装车奔向大学校门的时候,我还在犹豫大学志愿是要听父母的还是要听老师的,因为这种时候还能被糊弄道,不着急,等大学毕业你就能找到个你喜欢又赚钱的工作养狗逗猫了,就说大学毕业之后真正找到人生方向大步向前的仍然不多,多得是茫然无措,随便找个工作先混着的人,这种在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上干着不喜欢的工作的人真的能发挥出真正的社会效用吗?

null

当然,这种社会现象是很多因素综合导致的,但是没有人能否认刻板单一的教育在其中发挥的重大功效。有的人很幸运的在几年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做的事,有了奋斗的方向,可是更多的人从全村的希望渐渐湮没在人群里,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人,多年的寒窗苦读倒更像是被磨平棱角掩盖光芒的人间修炼。

在这种公共的通识教育不给力的时候,兴起了民间通识教育,也就是开头说的知识付费和知识共享,小编当然觉得收不收费取决于知识传播者的对于知识传播的理念,接不接受也是各花入各眼的事情,没有对错之分。但是经常在各家串门的小编却发现,无论是哪一方,会去好奇了解知识的受众都差不多,当小编把觉得不错的课程安利给周围朋友时,他们都是一副避之唯恐不及的面孔,顺便咆哮一波“你觉得我上学考试还没考够吗,为什么还要干这么恐怖的事情”。

通识教育的扩展知识面,支持独立思考,形成完整知识结构是在全民基础上的,虽然普及每一个人不现实,不过目前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均,接受人群小众,课程内容凌乱不完整,观点一言堂也是让通识教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吧。

如此看来,通识教育是会把人才培养成精英,还是会把精英训练成机器还真是让人担心,客官怎么看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