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的“牟尼”是什么意思?

null

「释曰:牟尼者,此云寂默」,什么叫牟尼呢?寂默叫牟尼,一切烦恼、恶果的喧杂都没有了,最清净的,所以叫牟尼。

「无学身语业者,谓身语二牟尼也」,三个牟尼,身牟尼、语牟尼、意牟尼三个。身牟尼是什么?是无学的身业。语牟尼是什么?无学的语业。意牟尼是什么?就是无学的意,心王。「谓即意名牟尼,非意业也」,就是那个意(心王、第六意识)叫牟尼,不是意业。意业是思心所,两个不要混淆。

「胜义牟尼,唯心为体」,真正胜义的牟尼,真实的、最殊胜的牟尼是心。「相隐难知」,心这个相很隐的,我们看不出来,也不容易知道。它由什么表现出来呢?由身语来表现。「谓由身语离衆恶故,可比知心」,因为身语没有恶,就可以推度这个心也是干净的。所以说心干净,如不用身语来表现,怎么知道你内心干净呢?有的人说,佛教很多是形式主义,装模作样干什么?你心里清净,不做出来怎么知道你心清净呢?乱七八糟地做,心里难道清净吗?

有的地方讲安居,有的人会说:「你们安啥居?装模作样的,三个月不出去,你们根本没有用功嘛。开始做羯磨,什么磕头,做了半天,你又没有用功;三个月下来,你又没有见道,也没有证什么果,你不是白白地搞一些形式主义的事情嘛。」形式不要好不好?单纯的形式主义当然不好,但并不是不要形式,而应在形式里充实内容。形式是心的表现,没有形式,心就没有,不能把形式抹掉。形式抹掉了,心里东西也抹掉了,那什么都没有了,什么叫安居也不知道了,这个就是灭佛法的一个端倪。把佛法里边的安居灭掉了,这是灭法的罪!我们不要认为这是小事情。有人好像讲得很有道理,「这是形式主义,不要了」。又说这个袈裟飘来飘去的,走路不方便,形式主义,不要了,穿西装好了。你去穿西装吧,以后人培福的袈裟见不到了,和尚也看不到了,都是在家人了。头发剃光了不好看,留起来好了,那你搞啥呢?佛的形象没有了,就是灭法、灭僧,这些都是在灭三宝,你却还不知道。

身语,就是表现心的。心怎么拿得出来呢?看不出来的,就从你身语上看,所以说看你的人好不好,就从身语上看。我们走路要威仪,说话要斯文,不是粗声粗气的。你说:「这是形式主义,我只要心好就是了,说话随便点没有关系,走路马马虎虎,也没有关系。」你这样子,心怎么清净呢?行动这么差,你心好在哪里呢?一般人是为了方便自己,找一些借口:「只要心好就好了,这些装模作样的不要做了。」这都是灭法的事情。形式要做,但不单是形式,要把内容充实起来,把心里建设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佛法。内容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佛法也离不开形式的。

「谓由身语离众恶故」,身业、语业没有恶,都是善的,这个可以推度他心也是善的,清净的。「故此身语,有比用故,立为牟尼」,正因为身语有这个推度的作用,从身语上可以看出他的心,所以身语也叫牟尼。真正的牟尼是心,心你看不到,就从身语上来看了。

「意业非是胜义,复非能比」,胜义是无漏的,是常是善,意业并不是这个东西。「复非能比」,意业不同,意业这个思心所,它不是胜义,它也不能比度。身语里边可以看出你的心殊胜,心清净。思心所你又看不到,所以说意业不能比度心,不能比度意。胜义牟尼只能从身语上表现出来,所以说意就是殊胜的胜义的牟尼,意牟尼;身业、语业能够表现意的清净,也叫牟尼,即身牟尼、语牟尼。而意业,它本身不是胜义牟尼,又不能推度出心的清净,所以说意业不是牟尼。这就是为什么不是三个业。

「又身语业,是远离体,意业不然」,再讲一层,身语业有表业、无表业,是远离的体,就是戒的体(远离是戒),意业却不是。「无无表故」,意业没有无表色。「由远离义,建立牟尼」,正因为它是远离,所以叫牟尼。所以身语业有牟尼,意业没有无表色,它不叫牟尼。这也是一层意思,但是主要还是前面那个意思。

「是故即心,由身语业,能有所离,故名牟尼」,就这个心,由身语业,能够有所离的,就是有戒的体(远离)的,叫牟尼。心是牟尼,身语业能够有远离的,也叫牟尼。 

null


「唯于无学立牟尼者」,其他的圣者能不能叫牟尼?为什么一定要无学呢?「诸烦恼言,永寂静故」,所有的烦恼永远息灭了,没有了。其他的圣者烦恼虽然断了不少,但是没有断完,还有一点烦恼的喧杂。而无学什么烦恼都没有,永远是清净、寂静,所以无学的意跟身语业才叫牟尼,其他的还称不上牟尼。那么释迦牟尼佛,是名副其实的,一切烦恼都永远息尽。

「烦恼喧诤,由如言也」,这里说「诸烦恼言,永寂静故」,为什么说「烦恼言」呢?烦恼又不是说话。他说烦恼喧诤,烦恼起来的时候,就像吵吵闹闹的说话一样的,这个「言」是比喻的意思。「由如言」,好像说话一样。我们到茶馆,或者街上去,吵吵闹闹的,听了都头痛,烦恼就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烦恼,那个烦恼,一天到晚,把你搅得头昏脑胀的,所以用个比喻,叫「言」,很恰当。

这是用两层意思来讲三牟尼。


——选自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分别业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