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 你在他乡还好吗?

本文转载自:大河报  

 9月17日,全国各地来到郑州的432名豫剧专业演员和豫剧爱好者,在河南艺术中心广场一起唱响豫剧唐派代表剧目《三哭殿》中的经典唱段“下位去劝一劝詹妃娘娘”,创造了“身穿龙袍最多人数同唱一个戏曲经典唱段”的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这432人中,省外的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人来自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在北京、河北石家庄、河北邯郸、安徽阜阳、安徽淮北、云南昆明、新疆石河子、江苏苏州、山东聊城、山东济宁等地成立的工作站。



    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秘书长贾高峰告诉大河报记者:“唐派在省外的工作站分布在全国东西南北,形成了一个继承和弘扬唐派艺术的网络。每个工作站都由唐派的弟子和学生担任负责人,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经常开展戏曲演出、戏曲讲座、票友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戏曲文化交流活动,不光专业演员可以参加工作站的活动,所有业余爱好者也都可以参加。”

    今年3月、4月,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在北京举行,不仅河南豫剧院等河南的豫剧院团演出了《五世请缨》《程婴救孤》《风雨故园》等精彩剧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新疆石河子豫剧团、河北沙河市豫剧团、山西长治豫剧团等省外的豫剧团也演出了《大漠胡杨》《我的娘·我的根》《宇宙锋》等剧。在新疆、河北、山西、山东、陕西、安徽等地都有国有豫剧团和许多民营豫剧团,喜欢豫剧的戏迷观众更是遍布全国。

    9月25日至29日,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和河南豫剧院副院长、一团团长王惠带领河南豫剧院一团的演职员们,把新编历史剧《张伯行》和常派经典剧目《五世请缨》送到了新疆哈密。李树建告诉大河报记者:“这次到新疆演出,我们不仅演的是一部剧,更是演的河南新疆两地的真情实感。我曾经4次到哈密演出,每次都受到了当地观众的欢迎。”

    在豫剧名家贾廷聚的两个弟子于子川和姚涛看来,虽然他们并非专业演员,但他们对豫剧唐派艺术的热爱让豫剧成了他们和省外的朋友和公司客户沟通交流的一个桥梁。于子川说:“有几个北京和东北的朋友,我曾经带他们去郑州的戏曲茶楼听过豫剧,后来他们就经常打电话问我:在郑州不?咱还去茶楼听戏吧?”而姚涛不光会经常带着外地来郑州的公司客户去听戏,还要经常登台演唱。

    豫剧名家贾廷聚在安徽阜阳的弟子胡银海不光是个企业家,还是“文化阜阳之星”,他成立了专业的太和殿戏曲演艺公司,不光能演出像《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挂帅》这样的豫剧经典大戏,还能自编自导自演新创剧目。他们创作演出的廉政剧《市长的女儿》被安徽省文化厅评为2016年安徽省优秀创新戏曲剧目,将在阜阳太和县进行基层巡回演出。

    豫剧在省外的演出情况如何?省外的戏迷观众对豫剧的喜爱程度怎么样?省外那些想学戏的年轻人有没有亲近豫剧的渠道?

本期《河之洲》请看《豫剧,你在他乡还好吗?》。


    


豫剧名家李树建主演的《程婴救孤》10月3日在石家庄演出

9月28日晚,由中宣部文艺局、文化部艺术司主办的全国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河北石家庄拉开帷幕。河南豫剧院三团《焦裕禄》、二团的《程婴救孤》、一团的《五世请缨》都参加了这次展演。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说:“咱们的豫剧通俗易懂,唱腔优美,表演比较现代真实,在全国各地都传播得比较广。这次在石家庄的演出特别受欢迎,很多观众都是站起来给我们鼓掌。”


在河北,豫剧专业院团享誉全国

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石家庄工作站经常组织演出

    河北人对豫剧的热情常常让河南人都感到惊讶。邯郸人李长征是在石家庄打拼的资深豫剧票友,在他看来,由于地缘关系,河北很多地方的观众都非常喜欢豫剧。邯郸的东风剧团是享誉全国的豫剧专业院团,出了多位梅花奖得主,整个河北在豫剧院团数量、名家名剧还是戏迷数量上都不是小数字。

    “过去邯郸几乎每个县都有专业豫剧团,直到现在还有大量的民营豫剧小剧团。”李长征告诉大河报记者,自己对豫剧的热爱来自小时候跟爷爷东奔西走听戏的经历,很多唱段都会哼几句。前几年,在石家庄的外贸生意稳定后,李长征开始跟着光盘学戏,旦角也学,黑头也学。后来,李长征结识了唐派再传弟子宋子根,开始跟着宋子根办的义务培训班学戏。“平时跟着培训班学,学得很正规,周末去戏曲茶楼上台‘检验’学习成果。”

    慢慢地,李长征惊奇地发现,周围喜欢豫剧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余都在琢磨着怎么把更多喜欢豫剧的人组织起来。他们聚集在一起,把石家庄二环桥下变成了固定的戏迷乐园,每周日下午都会吸引成百上千人在此唱戏听戏。“我特别高兴的是,我们把很多以前在专业院团待过的乐队老师团结到了一起,还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学戏。我周围有很多90后,一边打工一边学戏。”

    现在已经成为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老师的弟子、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石家庄站站长的李长征说,河北人对豫剧的爱是骨子里的,所以很多人虽然从事和豫剧不相关的职业,但一有机会都会迅速向豫剧靠拢,优秀的豫剧票友也很多,“你看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有多少擂主都是河北的”。李长征还曾经跟30多位戏友一起登上了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节目的舞台,展示了他们创排的戏曲小品。


在山东,看豫剧的观众经常是人山人海

山东戏曲名家张民主演的豫剧《血溅乌纱》


    张民在山东聊城戏曲圈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既是常与戏迷打成一片的周末戏迷聚会的“带头大哥”,也是聊城专业剧团的业务主任、唐派再传弟子中的大腕,经常带着剧团来河南演出。

    张民1988年从济宁戏校毕业进入聊城市豫剧团(目前为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花脸、武生都唱过,十七八岁时开始学习豫剧唐派艺术。当时济宁和聊城的豫剧都特别火,是影响最大的剧种。刚开始张民是通过听磁带来学豫剧大师唐喜成的唱腔,靠着磁带和团里老师的指导,他排演了唐派代表剧目《南阳关》,饰演南阳侯伍云召,特别受观众欢迎。“当时在聊城、济宁、菏泽都有很多人听豫剧”。上世纪90年代,张民所在的剧团到河南驻马店演出,河南省豫剧一团的一位音响师无意间听到张民唱的《血溅乌纱》,说这是纯唐派,把他推荐给了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张民立刻表示要拜师,贾廷聚观察了他几天之后欣然同意。

    “老师把他的艺术传给了我们,再往下传承我们必须努力,应该想方设法为振兴戏曲想办法。”张民对大河报记者说,在山东,他每年都组织一次豫剧唐派联谊会,并鼎力支持聊城戏迷的活动,自己也收徒授艺。最近,他还想把自己周围学戏的年轻人集合起来排一部新戏,“难度不小,特别是资金投入,但我会努力争取实现这个目标,并把这台戏带到咱河南的豫剧节”。



豫剧《三哭殿》是山东戏曲名家殷宪智经常演出的剧目

    在山东,豫剧红火的地方不只是聊城,济宁也是豫剧戏迷的大本营。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原济宁市豫剧团)的国家一级演员殷宪智说,济宁的豫剧表演团体有十几个,并且得到了当地企业的支持,“有家酒厂每年都给这些剧团资金扶持,一家一年一到两万,加上这些团体平时也有一些演出的收入”。当然,就算不给钱,很多票友戏迷也心甘情愿地参加演出活动,“我们去公园演出每次都有上千人观看,一看那人山人海,你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为了戏,为了观众,啥都值了”。


在北京,鸟巢旁边有好戏


    9月30日晚,在北京鸟巢景观大道举办的北京豫苑春戏曲协会迎国庆折子戏演唱会吸引了很多观众。据大河报记者了解,豫剧在北京粉丝众多,2008年以后陆续有豫剧戏迷在鸟巢旁的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附近演唱,最近几年,“鸟巢”成为戏迷们风雨无阻的去处,几乎每天下午或傍晚都有豫剧演唱。

    半年前的3月19日,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演出小分队慰问在京务工人员演唱会也在此举行。没有高台,没有帷幕,但李树建、汪荃珍、金不换、范静等众多豫剧名家与京城豫剧戏迷的现场互动气氛热烈,《程婴救孤》《七品芝麻官》等20多个名剧名段引发现场观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北京站站长王洪军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组织豫剧活动。他们有自己固定的室内场所,参加活动的都是铁杆豫剧迷,大家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唱者看者都很开心。


在江苏,豫剧现身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


    每周日下午,江苏苏州馨泰花苑社区都会成为戏迷的乐园,苏州豫剧协会的票友们会雷打不动地聚在这里一唱就是半天。活动召集人、河南省廷聚唐派戏曲艺术文化中心苏州站站长刘兵是河南扶沟人,在苏州打拼多年,如今在一家医院做管理工作。“我特别喜欢豫剧,特别是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的唐派艺术,听起来令人振奋,回味无穷。小时候由于家庭原因,没能选择艺术之路,这一直是我的遗憾。”刘兵说。2000年,刘兵见到了豫剧表演艺术家贾廷聚老师。贾老师被他的执著和艺术追求所感动,决定向他亲授唐派艺术。2013年,刘兵拜到了贾廷聚老师门下,成为豫剧唐派的再传弟子。

    “我和老师虽然不在同一个城市,但一回去我就会去见老师,平时则是利用手机,我唱一段就发给老师,老师就给我挑毛病。”刘兵的演唱水平长进很快,但最让他兴奋的不光是自身水平的提高,还有周围热爱豫剧的人的不断聚集。在苏州工作的豫剧爱好者成立了苏州豫缘戏曲票友会,为大家创造交流的机会,参加活动的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几百人。刘兵常常对戏友们说:“大家只要好好学,一定都能登台。希望大家能真正地把个人水平提高,活动一次就好好学一次,不光能清唱,还争取能会演折子戏。”刘兵等人通过各种渠道邀请河南的豫剧艺术家前往苏州指导,一有机会就搞演出,让每位票友都有“代表作”。在戏友们的推动下,苏州的豫剧组织从无到有,戏迷也越来越多。苏州每年都会举办的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在京剧、越剧、沪剧之外也加进了豫剧,让苏州的豫剧迷们非常兴奋。


豫剧名家汪荃珍主演的《风雨故园》2015年10月在苏州演出


    刘兵告诉大河报记者,去年10月,豫剧名家汪荃珍主演的《风雨故园》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当时他和很多当地的豫剧爱好者都去观看了演出,在汪荃珍老师演唱那段著名的“小蜗牛”唱段时,剧场里没有观众走动,也没有人说话,都沉浸在对豫剧艺术的享受之中。


河南“娘家人”永远是省外豫剧院团的坚实后盾


    豫剧在河南省外拥有活跃的院团和大量拥趸,但这些年一些地方的豫剧发展也面临着多重挑战,豫剧在一些地方被边缘化,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上都做得不是很够。在河南省剧协副主席、剧作家陈涌泉看来,豫剧能够在很多地方存在,可以证明这个地方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以及地方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底蕴,正所谓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我知道有一些外省市的豫剧团受地方政策影响近几年都改名叫梆子院团了,不过他们还是经常演豫剧,因为观众在那里,戏迷在那里。”陈涌泉对大河报记者说,对于这些院团,河南的态度很包容,欢迎他们常来河南演出,包括邀请他们参加豫剧节。作为豫剧最坚实的大本营,河南会成为他乡豫剧团体坚实的后盾,为他们输送“养分”。

    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党委书记汪荃珍曾多次前往新疆、河北等地调研,每到一处都选择戏迷可能最多的地方去互动交流,到公园,进社区,走街串巷。“我们就是想亲身感受一下,豫剧院团在这些地方到底怎么样,有哪些困难,我们又该怎么帮他们。”汪荃珍说。

    汪荃珍看到,无论是新疆石河子还是河北邢台、山西长治,戏迷们的热情都让她难忘。特别是新疆,很多地方都有河南人,他们说,豫剧就像他们的一天三顿饭。为什么?因为豫剧是家乡音。不少戏迷都会唱几段,听豫剧艺术家们唱完了之后他们会说:“我们唱唱请你们听听,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给我们指点指点。”每到一个地方都是热闹得很。

    河南豫剧院对全国豫剧院团的示范、引领和帮扶一直在持续,除了宣布该院所有剧目可供兄弟院团免费移植外,还不断派人给省外豫剧团进行创作、教学指导,在人才培养上联合招生。李树建告诉大河报记者,河南豫剧人有一个共识,就是豫剧一定要在河南省外包括那些比较边远的地方站住,坚守住。观众老龄化等存在多年的问题是全国豫剧院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豫剧人一定要有大豫剧的概念,要全国一盘棋,团结渡难关。

    前不久,西安豫剧团晋京演出新编剧目《秦豫情》,正在北京学习的豫剧名家李树建、王惠、贾文龙、王红丽等和剧作家陈涌泉一起到现场观看演出表示支持。

    《秦豫情》讲的是1942年河南旱灾300万人出潼关大迁徙,在他乡艰难生存、逐渐融入的故事。实际上,由于1942年到1949年很多河南人因灾荒逃难来到陕西,也让豫剧在陕西遍地开花。而《秦豫情》这出戏无论是创作表演团队还是剧情都跟河南密切相关。演出落幕,李树建、王惠、贾文龙、王红丽和陈涌泉上台与创作团队和演职员握手拥抱。陈涌泉对大河报记者说:“我们当场就表态,以后如果西安豫剧团需要河南‘娘家人’的帮助,我们在所不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