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 最纯粹的一本书

2019年8月20日,为期一周的第十六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有高度、有态度、有广度,更有声势、更有参与度、更有影响力——一个出色的书展应当具备怎样的品质?16岁的上海书展或许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模样。其中,艺术家冷冰川与媒体人凌子带来的《凌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本书脱胎于“凤凰艺术”的同名节目,是与十位当代艺术家的对话及解读、评述,由“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师周晨设计。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视频报道。

2019上海书展,与气温同时攀高的是读者的阅读热情。从早到晚,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与南京西路入口排着长队。队伍中,男女老少不急不躁,投入书海的那一刻,每个人都是这座城市的阅读主角,组成又一个夏天最生动的阅读表情。

null

书展热闹,但热中有序。徜徉书海,有人有备而来,有人无心邂逅。书与人,人与人的相逢,正是书展最大的魅力。

null

null

余华、叶兆言、格非、刘亮程、叶舟、冷冰川、凌子、日本作家岛田庄司……从早到晚,文学名家的亮相总能掀起波澜。组委会也不吝将中央大厅中心舞台、友谊会堂黄金时段安排给经典和公众活动,让好作品更多与读者接触。

null

null

其中,艺术家冷冰川与媒体人凌子带来的《凌听》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本新书是与十位当代艺术家的对话及解读、评述,由“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师周晨设计,书籍十分别致,仿佛透明的便携笔记本,吸引不少读者翻阅。“当代艺术似乎是小众话题,但在书展现场,小众与大众都能找到自己的受众。甚至,受众还会相互转换。”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何人越说。

null

凌听是我们做了三年的一个纯粹的节目,如今终于脱胎于此出版了这样一本很纯洁的书——清澈透明,就像我们当时做这个节目的心境一样。

——冷冰川

null

▲ “凤凰艺术”专访艺术家冷冰川

了解当代艺术,或了解当代艺术家,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参观他们的画展,翻看他们的画册,我们常认为他们的语言就是绘画,我们鲜少看到他们的文字,或是听他们说。

《凌听》诞生于聆听,是“凤凰艺术”《凌听》节目主持人凌子与十位当代艺术家的对话,是艺术家冷冰川的深入解读与评述,是采访对谈时精彩部分的摘录。书中的访谈手记、深刻评论、对谈节选,配之以艺术家的惊奇力作的图像展示,或将阅读的人带入到创作者的情境中,这便是文字与图像共同作用的力量。

从这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些知名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对当代艺术的见解,对艺术创作的追求。有欢愉、有苦涩,有困顿、有豁朗。

null

null

null

null

冷眼(著名艺术家冷冰川评论)

凌听(知名媒体人凌子采访手记)

夕拾(凤凰艺术《凌听》对谈节选)

十位顶尖艺术家授权作品

“世界最美的书”设计师周晨担纲设计

null

《凌听》的书稿收录了十位艺术家的访谈评论与作品,有着优质的素材资源,如何把这些优质的视觉素材文字素材合理安排,需要在结构上有所突破,要合理配置每个艺术家有独立的信息空间,但不能失去整体性。一方面在色调上,选用了白色,目的在于能统摄全书;但十位大家各有特色与特性,所以采用每人一册的方式,外加序册和尾声“聆听凌听”,每册的白色封面都不同,共十二款不同质感色度的白色艺术纸,既分又合。

null

▲ “凤凰艺术”专访设计师周晨

从一个节目转化成一本纸制的书,涉及到了视觉的转换。因此,从动态转换到静态,对于纸制书的信息分布、书籍的结构,都是需要有一个新的转换过程,我主要是想抓住整本书的气质,呈现出一种现代的、微妙的、很自然的一种艺术气质,可分可和,浑然一体。

——周晨

null

《凌听》的包装,放弃了常规的书盒书匣,选择了透明的PVC,丝网印刷与烫透工艺,可以通透地传递书籍形态,同时也像是给这部书套了一件休闲服,自由随意,丰富了书籍的视觉层次,增强了现代感。设计还注重小细节,用了一个中国古代交椅的剪影,作为一个小符号,包含两层意思:交椅是身份的象征,是对十位艺术家的艺术地位的暗指;椅子也包含了访谈与凌听的含义。

null

《凌听》序

文/黄晓燕(“凤凰艺术”首席执行官)

有朋友说《凌听》不仅仅是一组关于艺术家的视频访谈,而更像是一部叙说艺术创作历程并切入当代中国美术史的“列传”;从内容到形态,都是当代艺术史的“传记”式呈现。

得来如此评价,并不为过。《凌听》第一季十位艺术家的访问历时近三年,每一个环节都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每一个心思背后都是凌子和团队数不尽、看不到的功课。从未有一个视频专栏真正地走入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生活,但《凌听》做到了。那些或幽深、或明亮,或隐、或显之处,艺术在,艺术家在,《凌听》也在。这些艺术或文化的地标已不仅只是此刻,而是包含了过去、演绎着未来。这一群艺术家将自身融入在生命地理与世界艺术史的长河之中,《凌听》恰好捕捉了这些素材,而素材的点点滴滴亦构成每一位艺术家的个人史,命名成各自独立的纪传体。

null

同时,这一系列“传记”也并非是单线性的“一家”之言。2014年春经冷冰川介绍认识了凌子,我提议当时尚在攻读艺术学博士学位的凌子,以观察者兼主持人的身份渗入节目,并邀请冷冰川担任《凌听》总顾问与艺术指导,于是有了凤凰艺术《凌听》的雏形。后经凌子的深度参与和统筹,视频编导刘慧等组成的凤凰摄制团队所实现的视觉与剪辑上的精益求精,最终呈现为内容与图文、视频都极丰富的“一位三体”式作品:诗人、艺术家兼顾问冷冰川,为每一位被采访艺术家撰写了独特观察经验与风格的《冰川视角》,主持人凌子以她深情的文字和磁性的配音呈现出每一集的《凌子手记》,而“凤凰艺术”通过整体结构上的编纂与布局,种种线索经万般打磨后才最终完整地将《凌听》系列呈现于观者面前,从而达到介入艺术史、参与艺术的一种表达。

于是,这样一个系列的艺术家个人史,绝不仅仅满足于对个体的描绘,而是以专业性与文献性为基石,在全球化的视角下关注中国艺术文脉的生命与价值本质。我们一方面可以从冷冰川、白明、尚扬、徐累、杨明义、何多苓、毛焰、施慧、季大纯、沈勤这些个体的身上看到时代赋予的印记,另一方面又可以聆听到他们作为艺术家为这一时代所做出的种种回应与坚守。

null

当代何以成史?参与艺术史是艰难的,因为绝大部分的人、事或资料文献最终会失去意义,被艺术史自动剔除出去。但也正因为此,我们才更需要聚焦那些非常具体、丰富,同时又代表某种抽象理念的个体——无论是作为访谈者、亦或传播者,我们都相信在多年之后回首时,这一组对话与探索仍然逸趣横生,并成为理解这个时代意识与美学的重要切片。

这不仅是因为《凌听》团队对艺术审美的高度敏锐,对语言文学性的坚守与偏执,以及对视觉效果、听觉感受表达的精益求精;最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冷冰川、凌子、还是“凤凰艺术”的团队,对这个时代所坚持的自觉意识与使命感。

无论是《凌听》亦或“凤凰艺术”,在与当代艺术史发生关系的时候,既不盲目,也不冲动,更多时候选择聆听。我们即是媒介,人们可以通过凤凰艺术去聆听艺术家内心的声音,同时,也可以从这媒介观察并一窥当代艺术最有可能的价值。这是《凌听》,也是我们凤凰艺术所能尽的微薄之力。

null

▲ “凤凰艺术”专访凌子 

凌听的视频采访是和嘉宾面对面的聆听,凌听的冷眼是冷眼旁观的深刻诗性的思考,而凌听的凌听——凌子手记,是对方转过身去声影的记录。  

而走近你们最好的方式,

凌听。

——凌子

8月17日下午,《凌听》签售现场人潮汹涌,每个人都想去深入接触这样一本既纯粹、又可以一览艺术灵魂的深情之书。在凌子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凌听》之外的一件艺术品,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情不自禁去触摸这本书并将其打开。而无论是《凌听》的影像,亦或《凌听》的书籍,一切都关乎美好,并希望把美和思想传达给读者和观众。

null

null

null

null

null

走出上海展览中心,很多人的手中提着沉甸甸的书袋,更多人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在这个网络时代,买书只需点点鼠标。但或许,正是在此时,才更加凸显出那些更加温情和纯粹的书与文字,以及对于人最为真切的关怀和需要。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凤凰艺术 上海报道 采访 拍摄 剪辑/缪越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