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中青年”的莫干山会议|70年70人·经济⑩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李强 “莫干山会议”已具有推动时代进步的思想符号意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薛维睿 李强

“莫干山会议”已具有推动时代进步的思想符号意义。

1984年,一群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中青年学者在浙江德清莫干山聚会,谈论刚起步不久的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思想史上的开创性事件。

这批当时的中青年精英,其后逐步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的核心,他们许多人的名字我们现在都耳熟能详,比如:王岐山、周小川、马凯、郭树清、楼继伟、吴晓灵、陈锡文、李剑阁、周其仁、张维迎、华生、贾康、高梁、朱嘉明、黄江南、徐景安、许善达等等。

在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上,正式代表有124人,他们是由会议筹备组根据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余篇应征论文挑选出来的。

在选拔过程中,遵循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水平确认代表资格。

当年莫干山会议的宗旨是“为党和国家献计献策”,中心议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会议结束,几位核心人物完成并上报了七份专题报告:《价格改革的两种思路》、《与价格改革相关的若干问题》、《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应从国营小企业和集体企业起步》、《沿海十四个城市对外开放的若干问题的建议》、《金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发展和管理股份经济的几个问题》、《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这些报告,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提供了重要思路,以价格双轨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意图彻底告别计划经济的改革措施雏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此后30余年的发展。

这是当时全国青年经济工作者的“第一次集体发声”,成为了我国经济改革思想史的一次开创性事件。

为继续弘扬莫干山会议的精神,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从2012年10月开始,每年举办一届“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又称“新莫干山会议”。

作为“新莫干山会议”中为数不多的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会代表,贾康的到来也意在让大会的历史和精神得以传承。

“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这么看中莫干山,显然需要提炼一种对我们社会有益的莫干山精神,”贾康说,当年上山的人,都有着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现在讲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似乎有点唱高调之嫌,但实话实说,当年上山参加这个会议的人,无一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我们看到了农村改革欢欣鼓舞的进展和城市改革中的一系列难题。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有重大价值。”贾康说。

“当时所有参加者除了白天的会议外,晚上通宵达旦,大家并不计较每个人在这方面留下什么知名度,但通过讨论大家认为要为这个时代和这个社会做一点贡献。”贾康说。

贾康说的通宵达旦,日后产生了一个名词“莫干山夜话”。

封面新闻记者曾参加了在2016年的“新莫干山会议”,当时,贾康也组织了一场“莫干山夜话”,讨论的主题是“探究国家成功发展之路”。原本会议室内只安排了50多个座位,但由于参会的人太多,即便把空位加满,还有人站着旁听,讨论从晚上七点半持续到十一点。

“作为这一代中青年当中的一员,我始终问自己,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拿什么来拥抱属于我们的时代?”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中青年改革与创新论坛理事长刘建兴引用一句古语来表达他所理解的莫干山精神——“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