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弃的澳洲留学生

据澳媒《每日邮报》报道:澳洲独立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一项报告称,“如果中国学生减少,出现收入枯竭,澳大

据澳媒《每日邮报》报道:澳洲独立研究中心在近日发布一项报告称,“如果中国学生减少,出现收入枯竭,澳大利亚大学可能难以生存”。

据统计,在澳洲各大院校里,每十个国际留学生里就有一个来自中国,而在一些商科专业中,每十个学生就有8个中国留学生。

教育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三大出口产业,吸引了数十万国际留学生来此学习,中国留学生人数超过15万,贡献了110亿澳元。

比如在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中国学生占国际招生人数的68.8%,相当于4.46亿澳元的学费。

比如悉尼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占留学生总数的66.7%,中国留学生给带来的收入达5.34亿澳元。

澳洲中国留学生扎堆,以及相对低的准入门槛,在大众谈起它的时候总会和“水”、“土”联系在一起,使得它在留学鄙视链中地位低下:

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欧洲其他国家—>澳纽—>日本,新加坡—>亚洲其他国家

1.

澳洲的“土”

澳大利亚为什么会在留学鄙视链底端,和它的历史有着深切关系。

在大航海时代,以英国、西班牙、葡萄牙为主的欧洲国家开始寻找新大陆,陆续发现了美洲、澳洲。

当欧洲开始进行殖民掠夺时,开始向北美和澳洲等地移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

英国人把澳大利亚作为一个流放囚犯的地方。

这也不难联想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北美一直很崇拜英国文化;而无论美国发展的多么强盛,在欧洲人的眼中,它都是没历史、没底蕴的暴发户移民。

强盛如美国还遭到如此对待,澳洲仅是被看做“土”也是有点宽容了。

提起澳洲的“土”,澳洲留学生最具发言权:

@Kiky

亚马逊在澳洲只卖书你敢信?!!!!!各种东西想去亚马逊买不是邮费贵的要死就是压根不送。

各类电子产品在澳洲是买不到的,比如看中某某笔记本,想买高配的,不好意思这里没有,看中某款耳机,不好意思这里只有3.4年前的旗舰款。

@土澳小助手

交通基本靠走

澳洲主要是公交车、电车、火车。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火车和电车,但是公交车大部分都是有的,没有公交车的地方也会有私人公司运营的Bus,但是!

澳洲的公交车除了大城市外真的可以等到你怀疑人生,30分钟一趟是理想的,一小时一趟是常态的,要知道很多时候有一个小时我已经走到目的地了!

所以在城市外,我的交通基本靠走。此时无比怀念几分钟一趟公交的祖国。

@某匿名用户

土澳这个锅是没办法。

1、除去悉尼墨尔本外,不少大学在偏远地区,大农村确实土。

2、偏远地区充满危险的野生动物,我们学校卡拉汉校区开学就教学生识别毒蛇,充满视觉冲击的野生动物照片具有很强的传播性,于是很容易澳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变成了土澳。

3、悉尼作为国际一线城市一线物价,和别的一线城市在时尚上确实有差距,缺少诸多名牌,猿人头,a&f等等,买也能买到,但是没有专卖店。

4、和其他一线城市人相比澳洲人也不讲究,穿的随意,有时候会赤脚出行,就地而坐。

@某游戏玩家

玩游戏的时候,玩欧服会碰到蹩脚英文的欧洲人,美服会碰到一口流利的美国腔。

玩澳服…有时候还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就感觉在听权游里面乡村农夫说话一样……

澳洲的“土”,可以概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建筑到交通工具,以及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考拉、蜥蜴、蜘蛛、毒蛇,还有穿着随意的土澳人民。

但同时,土澳也存在着另一种生活方式,下午6点就关门的商店,因为高福利和完善的社会制度而造成的土澳人民安逸的生活方式,比起工作,可能他们那更愿意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家人。

我们无法判断到底生活和工作以怎样的一种模式存在才是最值得推崇的,但澳洲的“土”告诉了很多留学生,比起奋斗,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

澳洲的水

除了“土澳”之外,提起澳洲留学更多人是心照不宣地觉得“水”。

在知乎上输入“澳洲留学、水”等名词,一大批关于澳洲留学的关联答案出现。

最夸张的是认为澳洲八大中的某些是野鸡大学。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的一个答案是:

真实故事,高考那年隔壁班一妹子,不幸考了个三本

查分那天正欲痛哭,她妈拍着她的肩:娃,别难过,妈帮你申到了悉尼大学。”

看到这个故事,不难想到,因为澳洲留学的准入门槛问题,被很多人看做很“水”。

但其实,入学门槛低并不是澳洲留学的特点,因为传统留学产业大国,门槛都不高,英国加拿大美国,无一幸免。

澳洲八大固然收人简单,但是美国一些好的大学,本科门槛也不高,硕士门槛高是因为吸引的学霸太多。而且有多种途径入学,比如在美国最著名也是最公开的一个途径,申请和大学有协议的社区院校,入读后再进行转学,一样可以被非常好的大学录取,并且学分也能得到承认。

第二点就是产业问题,因为澳洲产业薄弱,所以很多人毕业后找不到对口工作只能回国,而随着近年来归国的留学生人数太多,很多国人都认为,留学回国是因为在国外找不到工作所以才回国,所以澳洲留学水就流传开了。

事实上,和澳洲稀少的就业机会和脆弱的经济结构相对的是,它根本就不应该大规模招收留学生。

比如,两个人都是学IT的人,本科背景差不多,一个毕业于澳洲八大,一个毕业于美国前100。

但后者可以去著名的科技公司实习,比如Amazon、Netflix、Google、Facebook、Linkedin、Uber等著名科技公司,而前者在澳大利亚可能就找不到好的实习。因为澳洲的产业薄弱到最大的科技公司Atlassian,在美国科技公司里很难排到TOP 100。

3.

留学澳洲的就业情况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就难免遭遇“幸存者偏差”的事情,即我们只能看到经过媒体筛选而产生的信息,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所以大部分人所接收到的信息只是小概率事件,但却用来描述总体情况,比如去年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澳洲名校毕业生回国找到的工作仅仅起薪3000。

事情一出,网上骂声一片,媒体借势大作文章,留学生一时间被“留学无用论,国内富二代学习不好,在国内混不下去才出国,实则毫无能力”等言论所吞没。

但经过在某著名招聘网站上查找,澳洲八大回来的留学生都去哪里了呢?

在三所学校选择居住地为中国的人,我们默认为中国留学生,他们大部分就职于普华永道、安永、德勤等会计事务所的人最多,这也不难想象,毕竟在澳洲留学的商科学生最多;其次,是去了华为、百度、IBM等科技公司。

不难看出,澳洲留学生回国并不是完全没有竞争力,所以“水”与“不水”,只有真正读过的人才知道。

就算是真的“水”,是暂时的“水”还是永久的“水”,事情永远在变化中发展的,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澳洲八大,自身是没有问题的,在2020的QS排名上,有7所学校都在前100名,而其中5所冲进了QS前50名。

同中国高校相比,在国人认知中的“清北复交”,如上海交大在排名上也落后于昆士兰大学,虽然QS并不能作为院校好坏的唯一依据,但不可否认,在QS排名标准中的某些项目,澳洲八大确实优于国内许多学校。

归根结底,对于澳洲留学生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对于留学生的偏见,他们大多家庭优渥,如果在国内的成绩没有那么优秀,他们还有不同选择,从弯道超越那些投入百倍努力的人。

而偏见却只是偏见,对于留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

Your degree is worth what you learn from it, and nothing more.

4.

结语

“当你选择了留学这条路,就决定了今后的旅途只能孤身一人。没有了父母的保驾护航,这场战斗只能谨慎谨慎再谨慎!”

从飞机落地开始, 一切都只能靠自己:用自己独特的英文口音与海关交谈, 找房子,搬家,申请银行帐户,手机….这都算小事! 生病了,特別想喝上一碗热粥,但还要自己煮。

大部分人只看到了留学生光鲜亮丽的那一面,他们在世界各地打卡游玩,品尝美食,衣香鬓影;却忽略了在deadline时,他们在图书馆通宵复习;小组作业时,和国外同学撕逼。

@Stella__叶德喵:

没有见到父亲最后一面。那个时间段每天都不让自己闲着,直到三个月后终于梦到他说:女女,他们都骗你的,我还活着,你只是找不到我而已。从此振作起来。

@小奎_z:

吃泡面连吃了7天,最后一次吐回碗里了。

@你拆我四sei:

冬天零下20度大雪,发烧39.5,同时来大姨妈,找不到人送去医院,不敢乱吃药怕吃坏大姨妈,一个人病了一个星期,吃了三顿饭,其它时候接近昏迷。那时候以为自己要死在这里了。后来烧退了,那个月的大姨妈来了20天。来这里后让自己心肠慢慢变硬,而那次让自己懂得,除了父母,没有人真的在乎你的死活。

@咸的瑞拉:

阑尾炎被医生误诊,说是痛经,给打了止疼针。第二天早上还去上学考Final,结果吐昏在校门口。然后自己去医院,自己挂号填表,医生说阑尾已经穿孔要尽快手术。

后来跟别人讲,都被问当时怕不怕想不想家。自己一个人在外面遇上这种事,哪有怕的权利。只能咬牙挺过去啊。

@MuYao518:

最爱的人离世我不在,等考试成绩压力大到彻夜失眠,写报告写到强忍住砸电脑的冲动,一个人扛60斤东西回家都是经常的事,逼到有时候会自己跟自己讲话。

报喜不报忧,茫茫人海的牛津街被偷了东西只能抹着眼泪挤地铁回学校,离开家就没有吃过一日三餐,永远是一顿饱了下一顿不知道什么时候再说,都会过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