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20年:如何由“思壮”变成“真壮”?

时间是个有趣的概念:不知不觉中,曾经别出心裁提出“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蒙牛已经20岁了。

20年间,中国各个角落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蒙牛而言唯一不变的似乎依然是“向伊利学习”的口号:两家企业2018年年报显示,蒙牛的全年营收已经落后伊利百亿之多,而净利润更是不及老对手的一半。

此时的蒙牛,推出了自己全新的吉祥物:蒙思壮,也许这家距离乳业王者桂冠越来越远的企业,真的在思考自己的强壮之路。

null

短跑健将蒙牛如何玩转马拉松?

2019上半年,蒙牛和伊利都是大手笔不断,不过目前来看两家企业似乎正在走上不同的道路:蒙牛出售占2018年营业收入13.62%的君乐宝,收获大量现金流的同时,也损失了一头营收、利润俱佳的健康“奶粉牛”;伊利则在上半年连续完成了对泰国本土最大的冰淇淋商CHOMTHANA和新西兰第二大乳企Westland的收购,进一步扩张全球布局。

null

营销上,蒙牛在2019年上半年还“借道”可口可乐,以巨额资金与可口可乐、国际奥组委共同签署了奥运历史上首个联合全球合作伙伴(JointTOP)协议。据媒体报道,蒙牛与可口可乐签署了包括15亿美元赞助费在内的共30亿美元官方赞助协议。对于2018年全年净利润仅有30.43亿人民币的蒙牛来说,这笔豪赌确实有点风险。因此,也有评论指出,蒙牛出售君乐宝,可能正是为了弥补奥运投入引发的现金流紧张的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蒙牛在终端也开始持续发力:2019年,各大品牌乳制品终端促销力度均有加大的迹象,而“坐二望一”的蒙牛自然也不甘落后。

“价格战始终是一柄双刃剑,既是短期冲业绩的利器,也是企业长期割肉的凶器”有乳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将目光集中在年中或者年底的营收数据上,固然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乳制品的行业特点决定,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做好布局、研发。这(乳业竞争)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赛跑”。

未来,身上挂着巨额奥运赞助费用负担的蒙思壮,想要跑赢这场“乳业马拉松”,在更加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学会更科学的“配速”。

蒙思壮的未来谁做主?

对于蒙牛来说,未来不仅仅是一场马拉松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刚刚出生的蒙思壮,有着非常复杂的身世背景。据统计,近五年来蒙牛已经经历了三次董事长更迭及两次总裁变动,频繁的高层变动,显然对蒙牛的长远发展不利。

需知,曾经与蒙牛、伊利并称乳业三巨头的光明,便是在高层的频繁变动之下失去巨头“光环”的。

事实上,在牛根生离任之后,蒙牛经历了杨文俊、孙伊萍、卢敏放三任总裁,三人分别来自蒙牛创始团队、中粮集团、达能系。高管变动的背后是资本的博弈,也反映出董事会对蒙牛未来的期望及定位。2016年达能系出身的卢敏放接替孙伊萍成为蒙牛集团新总裁,不少分析人士直言,孙离任的“真正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在位期间蒙牛乳业与伊利的差距越来越大,她在为业绩不佳买单”。

然而,回顾孙伊萍在任期间的最后一个完整的自然年即2015年,蒙牛全年实现销售额490.265亿元,净利润23.67亿元,老对手伊利同期的数据分别为598.63亿,46.32亿。

时至2018年,卢敏放带领下的蒙牛依然没有摆脱“业绩营收差百亿,利润少一倍”的尴尬,区别只是2015年的蒙牛比伊利少赚了将近23亿,而2018年,蒙牛比伊利少赚了差不多34亿。对于始终在梦回“双雄时代”的蒙牛来说,自然无法坐视与老对手伊利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由此,蒙思壮的未来到底谁说了算,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

“双千亿”战略下的动力与压力

2017年,蒙牛首次提出自己的“双千亿计划”:未来三年,销售额要达到千亿,市值也要达到千亿。当年,蒙牛销售额为601.56亿元,想要在2020年突破千亿大关,需要在三年内保持18.5%左右增长速度。

null

就在“双千亿”目标提出后的第一年,蒙牛全年营收为689.77亿元,同比增长14.66%。显然,这样的增长速度与“双千亿”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意味着在2019和2020年,蒙牛的营收增速必须超过20%。显然,随着营收基数越来越大,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有趣的是,作为蒙牛一直苦苦追赶的目标,伊利也提出了在2020年“五强千亿”目标:伊利希望在2020年冲击世界五强,同时实现营业额超千亿的目标。从目前来看,借助营业额及净利润体量较小的优势,蒙牛在增速方面超越伊利并非不可能,但是想要和老对手一起完成千亿“撞线”,这个难度显然有点大。更何况,蒙牛未来还要填补出售君乐宝后造成的营业额亏空。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对于今天的蒙牛,“思壮”显然是一种很真实而急切的想法。但是,如何由“思壮”变成“真壮”,显然蒙牛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