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肖亚非:东莞要走出与其他实验区不一样的新路子

“省委正式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我市改革发展征程中的一件大事、好事

“省委正式同意东莞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我市改革发展征程中的一件大事、好事”。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表示。

今日(23日),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既“拓空间”工作动员部署大会举行,肖亚非重点围绕实验区“拓空间“这个建设的基础工程和首要任务进行部署。

到2022年,收储土地4.8万亩以上

《关于同意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批复》提及,在东莞市建设实验区要以优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突破口。

“这就要求我市的 ‘拓空间’工作必须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全面激活土地资源要素,更好地服务和支撑粤港澳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肖亚非表示,东莞市委市政府已经将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上升到统揽东莞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在追求“拓空间”数量和速度的同时,东莞也要注重“拓空间”的质量和效益。

肖亚非介绍,当前,东莞以改革创新实验区为统揽,推进“拓空间”工作,并不是单纯把过去的土地收储、城市更新等举措进行简单的整合,而是将其放在全市战略位置进行统筹,精心设计了包括规划管控、成本投入、权益共享、项目审批等在内的全链条机制,配套了一整套完善的政策体系。初步安排,到2022年,东莞要建立起强而有力的拓展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工作机制,收储土地4.8万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3万亩以上,实现土地资源更加集约、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利用。

明确“基础补偿+增值共享”思路

其中提及,实现空间拓展与基层增收的良性互动。大胆改革创新“拓空间”利益分配机制,在产业补助、土地收益、项目税收等方面进行更大区域、更大力度的统筹和创新,坚决保障镇、村、组、企业、个人的正当权益和合理收益,并适当向次发达镇村倾斜,充分调动基层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肖亚非表示,着力抓好土地收储、“三旧”改造、镇村工业区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他分析,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些领域仍然普遍存在大量制约空间拓展的机制、体制问题。东莞要借助改革创新实验区这一契机大胆探索,努力摸索出一条符合东莞特色的“拓空间”之路。

具体来说,土地收储要重点在收储模式、征收补偿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在完善征收补偿方面,这次改革明确了“基础补偿+增值共享”的思路。征收集体土地,村集体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收储存量建设用地,原权利人可以分享增值收益。总之要探索对土地及地上建(构)筑物、附着物给予公平合理补偿,实现共享增值利益。

“三旧”改造要重点在地价、配建、改造动力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现在“三旧”改造,特别是“工改工”动力仍然不足。主要还是土地获取成本较高,配套设施不完善。肖亚非表示,下来,要在确保留足产业空间的前提下,重点在适当调低区片市场评估价、增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使得“三旧”改造有利可图,提高市场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另外,镇村工业园要重点在打造低成本空间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据初步摸查,全市现有镇村工业园1965个,用地面积约为3.7万公顷,更新改造潜力不小。要坚持对症下药,探索对“三不变”的镇村工业园,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规划土地审查标准、创新消防安全评估制度,鼓励进行改造提升。

要注重实施原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

东莞还要着力抓好“拓空间”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肖亚非提出,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今年以来,在全市上下的积极争取下,东莞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一系列政策红利,不少工作都上升到国家和省的部署层面,包括中子科学城被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大湾区大学顺利推进、滨海湾新区总规顺利通过等等。

“经过初步梳理,这次我们建设实验区需要省支持的事项就有40多项,其中涉及“拓空间”的有创新历史违建补办机制、预支存量建设用地奖励指标等方面”。肖亚非表示,下来,各相关事项的牵头部门,要加强与上级的对接与沟通,既要抓好自身的改革创新,也要最大限度争取这些事项得到省的通过,努力形成最有利于东莞的最优改革方案。

另外,加强市镇统筹和协调联动。比如在土地整合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市镇统筹联动,探索市内土地置换、物业置换、用地指标跨镇街置换等新模式,将零星分散的“点状土地”整合成高度集聚的“块状土地”。在联合招商方面,可以进一步创新市镇联动招商机制,强化市级项目流转、落地和政策优惠的统筹职能,建设一批市镇联合招商基地,统筹好全市招商引资载体资源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实施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这次省之所以支持东莞建设实验区,就是希望东莞在制造业要素供给这块改出特色、形成示范。肖亚非表示,东莞要走出与顺德、南海等实验区不一样的新路子,研究集成“拓空间”政策体系,力争在违建处置、镇村统筹等方面实施一批带有东莞烙印的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发展经验。

采写:南都记者 梁锦弟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