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的光芒

《欧阳修传》,章敬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版,48.00元。 □王朝阳 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

《欧阳修传》,章敬平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版,48.00元。

□王朝阳

这是一本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历史人物传记。因为它几乎没有引用古人的文字,也没有大段的注释。它不是学院的,不是学术论文,这几乎要称得上这本书最大的一个优点。

我大体认为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这本书是讲出来的。这是作为媒体人的章敬平和读者的一次对话,是作为律师的章敬平在和读者讲述历史的本来面目,是作为企业管理者的章敬平在讲述中国人的人情世事。

这本书在过去的时代里可以叫《欧阳修话本》或者《欧阳修演义》。章敬平显然有意把那些板结的历史打烂、揉碎、消化,呈献给今天的读者。这固然有媒体人的机敏,但是更有令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我看完后难以想象,敬平哪里来的时间去搜集整理消化这些资料?穷首皓经终日不下楼,这是古人治史的态度和代价,固然有当年史料得来不易,但是写史传的付出确实难以想象。

陈寅恪讲,今人“对于古人之学说,应据了解之同情”。但事实上,不但学说,我们对古人又如何抱有了解之同情?我们的古人一旦进入历史,特别是进入我们的课本,他们不但死得伟大,而且生得光荣,要我们再三鞠躬,再四膜拜,要我们记住他们的名言警句生辰年月,要我们在考试里默写填空,我们哪里还有同情?我们看到的欧阳修们,更多是见他在电视的一套上,在大报的头版上,他是领导,他是峨冠博带三缕长髯的先辈,哪里来的生气烟火气?他自己都写淫词艳赋和别的领导搞不到一起了,我们还是没办法和课本中那个老先生先联系起来。

贾宝玉一见载道文章便头疼,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习惯于把祖先供起来,习惯于把祖先打入冷宫,让活生生的祖先变成历史的干尸。

这种不由自主的认知自然和时间相关,时间抽干了人的呼吸血脉温情,把古人变成了干巴巴的历史。但是在我的感觉里,和中国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断裂更有关。我们在文字、衣冠、思想上来了个彻底的大革命,不要说遥远的两宋,我们现在想到一个人身穿长袍马褂,便觉得那是个遥不可及的古人。那是另一类人。

事实上,作为人,他们和我们今天又到底有多大区别?我们很容易给王朝统治以差评,但在人类历史上,王朝统治是人类历史有文明以来最漫长的管制方式。我们很容易不理解古人,我们觉得我们比古人先进,而事实上,我们在人性上和古人差别又在哪里?

章敬平有意识用当代化的表述方式,让欧阳修这位课本中的老人从史书中走出来,从唐宋八大家文选中走出来,从古文观止中走出来,让欧阳修生动起来。

当然,作为律师和企业管理者的章敬平更在意的是:欧阳修这样一个大德有缺的人,这样一个普通的草根,如何成为被后人推举的圣人?一个普通人,在俗世中如何成为一个闪耀历史光芒的人物?或者说,如何改变历史?寻找历史发展的痕迹,探索人物性格命运背后的制度变化,这是章敬平的一个努力方向。

这又要我们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在历史中见惯了那种少怀大志,要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物,但是一个人毕竟生活在当下,要应对当下。而一个当代人是很难给当代人定评的,如果我们和欧阳修同朝,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个人不怎么的。一个好领导,我们总认为他道德要高尚,要搞团结,对同志要温良恭俭让,可是他进歌厅闹绯闻爱发脾气搞得同事关系紧张,这样的人我们如何对他给予历史性的评价。“绅士在故乡没有香火”“邻居家有个诗人不是好事情”,太熟悉了,距离太近了。

所以当时隔数百年之后,当曾国藩审视欧阳修时,当历史的烟尘散尽之后,他看到了欧阳修的努力:如何让社会进入系统的、规范性的运转轨道?如何让王朝不被异姓颠覆,让君王和士大夫被正确的价值观约束?敬平让欧阳修回到俗世的烟火中,但是他并没有让这俗世的烟火湮没欧阳修,敬平解构欧阳修并不是在推翻欧阳修。本质上,敬平还是一个历史的建设者。

我不知道敬平在阅读写作过程中,是否能看到中国历史变化的制度性因素,但是看了敬平的《欧阳修传》,我还是悲观的。一路读下来,觉得中国的政治运作逻辑总有似曾相识之处,核心还在调和人事调整人伦,其中的不进步不免让人有些悲观。不过也有一个意外的收获,觉得欧阳修的时代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这些人也许政见不合,性格各异,但是想着这些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那样的时代真是一个让人思念的时代。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