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中产阶级的含金量,只需要一个暑假

◎作者 | 小牛顿 ◎来源 | JIC投资观察(JICTIMES) 已获授权 有无休止的焦虑感支撑着

◎作者 | 小牛顿

◎来源 | JIC投资观察(JICTIMES) 已获授权

有无休止的焦虑感支撑着,这条产业链永远会欣欣向荣。

这个暑假,中产过得很不容易。

一线城市的家长们挥金如土,几十万让孩子满世界飞;二线城市的家长们不甘示弱,挤破头让孩子习得一身技能;三线城市的家长们奋力追赶,课内课外样样紧抓。

暑假临近尾声,当初家长们挥洒钞票入场的热情渐退,最后留下了什么?两个月,真的得偿所愿,让孩子们实现弯道超车了吗?

01

暑假刚开始的时候,这张图片在朋友圈疯传。

孩子们刚从学校的战场归来,紧接着又要投入一场长达2个月的“教育军备竞赛”。

身体素质是基本,奥数和英语是标配,出国游学是眼界……辛苦半年的工资,在这张计划书里就哗哗地流走了,孩子们的暑假简直是当代家庭的一台碎钞机。

许多父母也纷纷在网上po出自己的暑假开销:

上海的父母A:海外游学费8万、外语培训费3.5万、旅游6万、奥数培训班1.2万、兴趣拓展训练营3.4万,总计20万+。

二线城市的父母B:全科补习7800、英语技能考试培训2.3万、亲子游8000。

三线城市的父母C:游泳班3000、课程提前训练营8000、钢琴课300/次。

这些绝对不是某些家长望子成龙、揠苗助长的个例。无休止的“课外活动”,早已成为中国家庭的常态。

在2017,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曾发布国内首个专门针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全国家庭跟踪调查数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CIEFR-HS)。

其中有一项是参与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在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户籍上来看,还是从地域上来看,中小学生参与课外补习都算是普遍行为,几乎不存在严重的分化。

全国中小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参与率

普遍地参与学科类的课外补习还能够让人理解,最主要的赛道毕竟还是中考和高考,只要是能让孩子的成绩单变好看的,那都不能为着省钱不去做。

但让人意外,兴趣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也在户籍和地区间差异不大。

全国中小学生兴趣类校外培训参与率

可以说,下一代的教育无小事,再穷不能穷教育,全中国家长的共识托起了教育行业。

根据汇丰银行发布的《2017年全球教育报告》,在付费参与私人辅导这方面,中国家长的挥金能力全世界第一,有93%的中国家长曾经为孩子报名过私人辅导,远超世界平均。

来源:HSBC

02

大量热钱涌入,教育市场自然欣欣向荣。

德勤研究预测,中国的教育市场的规模在2022年将达到33624亿元,和医疗行业的规模持平。

来源:德勤研究预测

除去必要的学历教育,培训市场能在整个教育市场中占到61.5%的比例。和补习班的费用一比,学费可能是零头。

但是,真正让育儿成本飙升的,是全社会向一线家庭看齐的标配教育模式——中外双线。

一方面,国内考试的独木桥要抓牢,语数英补习不能含糊,下学期的课也要先别人一步在暑假开始上;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的选择也要备着,为此就要参加各种语言考试,甚至还要出国游学以增加履历。

韩国家长也一样

来源:电影《寄生虫》

如果说国内学习的开销还能规划控制,那往海外走就是拧开了开销的阀门——

二线城市A女士的孩子在暑假要去美国游学,她算了算这笔账:语言考试速成班培训费12000、考试费2000、签证费4000、交通费20000、游学项目学费45000、住宿费15000、生活费10000……总价十万八千元。

和海外游学的费用相比,补习班的费用就是零头,说这是暑期教育市场最肥的一块肉,毫不为过。

中国旅游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的境外游学人数和收入均快速增长。境外游学人数从35万人次增长至85万人次,境外游学收入从120亿元增长至273亿元,都翻了一倍不止。

究其背后的想法,无非是:

“你家孩子出国了?那我家孩子也得出去见见世面。”

“开学的时候要交暑假写的感想,别的同学出国了,我也要出去看看。”

“就算花掉一半工资,至少也要让孩子知道外面是什么样的。”

教育心态和模式的转变,让海外游学从非刚需向刚需转变。行业规模和市场空间的前景一片广阔。报告里预测:未来3到5年内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会迅速提升,据不完全估算,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

对比万亿元的国内教育市场,这块饼的规模都不是一般大。

03

尽管如此,2019年的暑假也仍然是未来十年里对于中产而言最轻松的一年。

根据家庭生育理论,孩子就是一种特殊种类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和其他投资品不同,中国家长们不在乎高回报却愿意高投资的意愿,让教育市场开足马力,在暴利的道路上狂奔。

有无休止的焦虑感支撑着,这条产业链永远会欣欣向荣。中国家长们的这份焦虑感,比买房更迫切,比炒股更疯狂。钱损失了可以再赚,孩子弯道超车的机会可不是一直有。

燃起中国家长的焦虑感的柴火,在几十年前就开始添了。

经济发展配上计划生育,是让教育行业成为暴利行业的组合拳。孩子越来越少了,人手里的钱却越来越多了,在一个孩子身上投入的资源无限增加,教育行业的蓄水池就变得越来越大。

和低生育率不可逆一样,高育儿成本也同样不可逆。在以前多个孩子是多双筷,现在多个孩子是少套房。

最考验中产阶级的,不是无法预测的灰犀牛和黑天鹅,而是一年一度按时到来的暑假。

如何以合理的资源配置达成孩子最优的发展,是如今每个中产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