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见闻

灵山见闻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2003年获得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

【原文】

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

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

世尊乃谓文殊曰:“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

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

【释文】

灵山见闻:

上面这段公案,诸人还透得过么?若也透得过,则见这段公案所说的事,尽是诸人心上的事。

“灵山会上,五百比丘”。灵山者,此心也。灵山会上,此心上也。五百比丘,离五蕴之德也。色蕴之中有百蕴,受蕴之中有百蕴,想蕴之中有百蕴,行蕴之中有百蕴,识蕴之中有百云。五蕴之中有五百蕴也。离一切蕴,即名一切比丘。离蕴之德,即名比丘。

五百比丘,不在心外,莫向心外觅,莫向心外见。离此心外,尚且无佛,离此心外,岂有比丘?道信大师云:“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离蕴之德,岂在心外?比丘之相,总在心源。

“得四禅定,具五神通,未得法忍”。修习禅定的人,就会有这样的经验,当心安定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妄念纷飞。五百比丘的五神通,只是当人的妄念纷飞。妄念纷飞,念念不住,似无障碍,实有不通。何以故?未识此心,把幻当真。

“未得法忍”,就是未得无生法忍,就是未得漏尽通,就是未能彻悟心源,是故受五蕴幻相所惑,“于甚深法不能证入”。“甚深法”,就是根本法,就是菩提自性,就是清净法身。还识得自家的清净法身么?

“以宿命智通,各各自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未得法忍的人,进入了禅定状态中的人,他的八识田中的无量种子,他的潜意识中的无量染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现行,变成可以觉察到的自心现相。其实,他见到的“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只是他八识田中的种子变现,只是他潜意识中的染识幻相。所见之事,皆是修行人的妄念,皆是修行人的幻觉。迷人不知是妄,不知是幻,于是,妄上认妄,幻上生幻,纠缠其中,不得出离,“于甚深法不能证入”。“于甚深法不能证入”,就是不能证得自性,不能契入法身。

“于是,文殊承佛神力,遂手握利剑,持逼如来”。文殊者,佛之智慧也,佛之妙用也。佛者,此心也,此我也。

“文殊承佛神力”,即是智慧、妙用承此心神力。若无此心,用从何起?若无此心,慧从何来?

“手握利剑,持逼如来”,手者,无边之大手也,广大之法身也。利剑者,锋利之慧见也,宗门之直指也。如来者,此心也,此我也。“持逼如来”,不是持逼他人,而是用智慧之见,直指人心。

“住,住,不应作逆,勿得害吾,吾必被害,为善被害。”遍境是如来,处处皆佛心,汝往何处指?有所指处,即有落处。佛法无落处,所谓“在在处处,则为有佛”,所谓“一切诸佛说,无住处涅槃”。有所住处,即是害我,有所住处,即是违心。虽然如是,文殊之见,也是善见,文殊之指,也是善指。

“文殊师利,尔从本已来,无有我人,但以内心见有我人”。文殊师利,十方法界,全体是汝,只因不识此心,是故取少分幻相作我,把其余幻相作他,是故妄见自他,妄执人我。若也识得此心,则十方世界,全是自己,哪里有什么自他人我?哪里有什么能杀所杀?

“内心起时,我必被害,即名为害”。起心逐物,以妄逐妄,即是害我,即是谤我。我者,此心也,此佛也,绝待无对之我也,最最尊贵之我也。

“五百比丘,自悟本心如梦如幻,于梦幻中无有我人,乃至能生所生父母”。文殊这么一指,世尊这么一说,五百比丘,当下解脱。镜影之中,实无一物,哪里有什么“能生所生父母”?尽是泡影,尽是自心幻化。若也识得此心,若也识得此佛,则十方世界,无量万相,皆是此心的幻化,皆是此我的幻化,皆是此我的大神通,皆是此我的妙庄严。

“于是,五百比丘同赞叹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持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文殊是世尊之智慧,般若是彼岸之光辉。这里,无我无人,遍界是此我。这里,无彼无此,全体是净土。无我无人,无彼无此,更有什么能生与所生?更有什么能杀所杀?一真法界,全体一味,遍界只是这个无隐藏的此我,遍界只是这个

“本真的自己”。

若人看懂了此我,彻证了此我,以上这段公案,也就一目了然。何以故?这段公案所说的事,正是诸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岂能不知?

问:这个公案,记载的是释迦佛与弟子之间的事,怎么成了自己的事?

答曰:释迦不在二千五百年前,文殊不在二千五百年前,乃至五百比丘,也不在二千五百年前,所谓“灵山法会,俨然未散”。

问:“灵山法会,俨然未散”,灵山法会,今在何处?

答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世尊不是别人,正是诸人当下的觉性妙体。文殊不是别人,正是诸人当下的觉性光明。五百比丘也不是别人,正是诸人当下的离蕴之德。

释迦与大众,只是诸人当下的一体如如的“本真的自己”。自己家里的事,自己岂不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