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贫困妇女巧手匠心非遗“闯世界”

中新社兰州8月25日电 题:甘肃贫困妇女巧手匠心非遗“闯世界”

作者 南如卓玛 魏宇嘉

花卉树木、虫鱼鸟兽、日月风云、楼台亭榭、几何图案……一针一线缝得栩栩如生;怀揣小小香包,54岁的甘肃庆阳妇女刘兰芳走访全国各地,甚至美国、加拿大等,讲述来自西北黄土高坡上的香包文化。

“在美国,我发现他们过万圣节都画鬼脸,我就在小南瓜样式的香包上绣上了秦腔脸谱,果然在美国市场很受欢迎。”刘兰芳25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在西方圣诞节时,会特意推出红、白、绿色调香包,以适应欧美市场的时尚潮。

刘兰芳的香包还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

庆阳香包是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艺术品。刘兰芳作为省级传承人,开创“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形式,带着4000多名来自周边贫困地区的绣娘们,把过去作为赠品相送的香包挂件,缝出拖鞋、肚兜、药枕、抱枕、丝巾、包包、鞋垫等,越来越实用,销往海内外。

今年截至目前,刘兰芳售出约20万个香包,价值近1000万元(人民币、下同),最多每名绣娘增收3万元。

甘肃甘谷县的“麻鞋郭大姐”同样带着乡邻姐妹们,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层底”布鞋结合甘肃省级非遗“甘谷麻鞋”创新,推出千层底麻鞋,外贸订单已签到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这个鞋子很软,透气性也好,麻本身有保健功效,促进脚底血液循环。外国人更注重纯手工制作,我们做跨境电商,尤其华人多的国家销路很好。”郭娟告诉中新社记者,鞋底是来自甘谷、西和、定西等地农村妇女在家做,还有一些是镇上的陪读妇女,参与者逾2000多名。

管兰生是染缬艺术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他的染坊里,既有大学生,也有贫困地区妇女。“我们在色彩上进行文化创意,既要传承丝路文化,还要做出年轻人喜欢的产品,更要让贫困妇女掌握一技之长。”他说。

目前,从管兰生的染坊学成而归的妇女们,回乡开起小染坊,“线上线下”卖得火热。

甘肃“非遗扶贫”亦初显成效。近年来,全省已通过各种途径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吸纳就业476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1户2246人。(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