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新黄金时代正在到来?“60后”格非对话“80后”新生代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文学似乎越来越边缘化,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创新多样的环境中一步步发展。属于这个时代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文学似乎越来越边缘化,不可否认的是,它仍在创新多样的环境中一步步发展。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或许正以新的形式崭露头角。近日,作家格非、林培源、郭爽在“文学的新黄金时代”主题下,畅聊这个时代的文学之歌。

林培源1987年生于广东汕头,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和不少80后写作者一样,他也是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进入读者视野,尔后在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文学奖上,凭借《濒死之夜》摘得短篇小说佳作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迈出踏实一步。新作《神童与录音机》中,林培源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用灵动吊诡的笔触书写人生、故乡,以及人在处境中的挣扎,神秘的白鸦、留恋人世的邮差、借“烧梦”焚毁记忆的老人……他以短篇小说作为观察世界和文学的入口,将目光聚焦于每一个微小的生命。

林培源说,初拾小说时,自己受惠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卡夫卡和上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但真正写下的却是以讲故事为主的“小镇系列”与“实验系列”,关注小人物在绝望与灰暗境遇中的选择,追求隽永、平实而淡然的语言风格。书中的故事,很多脱胎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潮汕小镇,比如《消失的父亲》《烧梦》等,潮汕乡下风景和民风跃然纸上。

同为80后的郭爽出生于贵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小说《拱猪》曾获第七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去年发表的《鲍时进》获第二届山花双年奖·新人奖,这两篇小说都收录在小说集《正午时踏进光焰》中。这是郭爽的首部小说作品集,其中收录的故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父辈”的故事,聚焦一批已被大多数人遗忘的中年人,他们走过特殊的历史时期,如今处于无所依附的状态;另一类是关于“我辈”的故事,写都市年轻男女的生活,迷妹、真人秀,这些网络热词拼凑出当下年轻人的真实状态。无论是哪一类,郭爽关注的都是最普通的“我们”。她说:“小说家从来不是辩手,他们只负责叙述经验、释放想象,在一个个或深或浅的现象中,发现隐藏的复杂而神秘的关系。”记者出身的她选择记录小人物的故事,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探讨父辈与我辈的关系。

格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亲历了当代文学四十年来的变化历程。在他看来,文学带给读者不同的视角和平等心,这种平等心要求人们像尊重自我那样尊重所有人。作为80后,郭爽和林培源接触到的是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环境。对他们来说,阅读的经验比生活的经验更早,通过文学阅读,完成了内在自我的寻找和对世界的逐步认知。

谈到文学和生活的关系时,格非认为,写小说是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教会我们如何生活,不是先学会生活,再通过生活的积累来写作,而是写作这项活动本身会教我们如何做人。林培源提到,在写小说的十多年来,自己曾排斥过“采风”这个词。每个人都“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生活,咀嚼它、有意识地提炼它,再将生活融进文字中,这就足以转化成土壤,使小说这棵树更加枝繁叶茂。郭爽认为,现在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一切都处在高速变化中,总有新东西冒出又消失,身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写作者更要用心触摸人心的真实。

随着时代变化,文学的形态也在改变,格非说,不同的时代,文学起到的作用有所不同,但毫无疑问,无论在哪个时代,文学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