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残疾预防日: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的贵州做法

8月25日是全国第三个“残疾预防日”,今年的主题是“残疾预防,从生命源头做起”。对此,记者走访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和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看贵州在预防出生缺陷和康复救助上,有哪些做法和成绩。

优生优育,从源头预防出生缺陷

“近年来,贵州的出生缺陷发生率在不断下降。”贵阳市妇幼保健院优生遗传科主任杨雪告诉记者,就在几个月前,她遇到一名20多岁的孕妇,“她在外院进行唐氏筛查的结果显示为‘高危’,于是来到我们医院做了羊水穿刺检查,最终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

“为了避免唐氏患儿的出生,孕妇本人及其丈夫决定终止妊娠。”杨雪表示,做好孕前健康检查,有力推动从生命源头做好残疾预防。

如今,全面开放的二孩政策,高龄产妇会认为“第一胎的宝宝很健康,第二胎也不会出现问题”于是疏于筛查。杨雪告诉记者,在她接触过的产妇中,就有一位41岁孕妇,在怀孕19周时来到医院进行产前诊断,因羊水穿刺确诊为21三体综合征而终止妊娠。“其实每一胎患病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要遵照医嘱做好检查才能有效防止出生缺陷。”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宣传预防出生缺陷

杨雪表示,在孕期采取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对于有计划但还没有怀孕的女性,杨雪建议,“夫妻双方最好做一次基因筛查,如果夫妻二人都携带了隐性基因,后代就会有1/4的概率患病。”因此,在婚前、孕前做好健康检查,在孕期遵照医嘱做好产前筛查、诊断,是预防出生缺陷的重要环节。

同时,杨雪还建议,新生儿出生后要进行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等,从而对新生儿疾病和异常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残障发生。

据了解,贵州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曾经一度高于全国水平。随着近年来贵州对卫生健康工作和妇女儿童健康的高度重视,坚持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实施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八大工程”并将“妇幼服务提升工程”纳入重要内容,把降低儿童死亡率列为优先解决的问题,连续两年将“深入实施生育健康全程服务”纳入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

截至目前,全省出生缺陷三级预防网络已经全面构建,从孕前、孕期和新生儿三个阶段进行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地中海贫血防控和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正在深入开展;与此同时,在2018年,贵州荣获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科学技术奖“特殊贡献奖”。

杨雪说:“以前我们科室门诊每天接待的病人很少,随着优生意识的提高,每天接诊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了。”

开展康复救助,为残疾儿童健康护航

除了在优生优育工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记者从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近年来,贵州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步。

8月5日至7日,贵州全省残疾人产业扶贫康复扶贫现场推进会在铜仁市碧江区召开。会上,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承洲表示,自省政府印发《贵州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以来,各地积极行动,大力推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建设工作。

据周承洲介绍,目前,全省多地在扩大救助对象年龄范围、放宽救助对象经济条件限制、增加救助项目内容、提高救助标准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迄今为止,贵阳、遵义等9个市(州),仁怀等30个左右县(市、区),相继出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施办法(细则、方案)。”

家长陪孩子做康复训练

今年,省残联印发《贵州省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贵州听障儿童人工耳蜗康复救助服务管理,切实提高人工耳蜗救助资金使用效益和康复服务效果。

据周承洲介绍,2018年,我省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4.34%,辅具适配服务覆盖率达到78.91%。

“截止目前,全省各类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达到185个,较2017年增加了30%。”周承洲说。

下半年,省残联将对全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办法出台实施情况进行一次专项督查,确保政策制定有保障、政策落实能到位。针对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掌握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康复救助项目知晓率;健全基层精准康复服务小组,充分发挥村(社区)医生作用,做好初筛评估和转介;通过流动服务车进村入户筛查评估、与卫生医疗机构共享需求信息、推动建立残疾儿童筛查机制等,及时、全面摸清残疾儿童康复需求情况。

(原题为《全国残疾预防日:残疾预防和康复救助的贵州做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