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平散文集《一路风景》研讨会在京举行

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共同主办的“刘晓平散文集《一路风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

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共同主办的“刘晓平散文集《一路风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左二)等领导出席。

与会专家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刘晓平散文集《一路风景》的文学价值及启示意义。

红网时刻8月27日北京讯(记者 汤红辉 通讯员 庄孟谕)8月24日,由《民族文学》杂志社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共同主办、张家界市文联协办的“刘晓平散文集《一路风景》研讨会”在京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石一宁,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李霄明,以及徐可、胡平、范咏戈、张陵、王山、王必胜、王彬、赵晏彪、哈闻等专家出席会议。研讨会由《民族文学》副主编陈亚军主持。

土家族作家刘晓平现任张家界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副会长、省作协理事、省文联委员,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都有涉猎,出版有作品集12部,有作品被译介至美国、日本、越南等。刘晓平因突发疾病未能与会,但通过手机视频向与会专家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歉意。

吴义勤说,对刘晓平散文集的研讨,对当下散文创作和整个文学创作都有一些启示,比如我们的写作怎么在生活中发现文学,怎么把生活变成文学。他认为刘晓平的散文是将生活文学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世俗的温度,又具有个体的独特情感;语言朴实,充满正能量,接地气,追求真善美和哲理思辨,有思想有情感有知识。“我”在刘晓平的作品中从不缺席,他通过写作建构一个文学的自我、思想的自我和情感的自我,通过写作来改变自我、提升自我、重塑自我。这本散文集是一个生活化的写作和建构自我的写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与会专家深入分析和探讨刘晓平散文集的文学价值及启示意义。大家认为,文如其人,刘晓平的散文和他本人一样真诚、朴素、善良。《一路风景》是一部有质感的厚重的书,更是一部有风景线的书,涵盖着人生的风景、时光的风景和自然的风景;作者自觉与时代同行,站在泥土里仰视生活,在不断跋涉和追寻中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当做风景进行思考、记录和表现,步步有风景,步步有感悟。这是一本励志的书、真诚的书、令人感动的书。

与会专家认为,刘晓平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他的散文还充满了诗意、诗性,充满激情,甚至在表现手法上也借鉴乃至直接运用了诗歌文体,比如诗的语言,甚至直接将自己的诗作嵌入散文里。作为湘西红色土地上的作家,刘晓平具有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散文关注的重点还是湘西这块土地,他讲述湘西的红色故事,反映艰难的历史岁月,表现红军精神,写出了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写出了“初心”深刻的人民精神内涵,也写出了红色文化的本质。《一路风景》里的“风景”既有审美的意义,更有思想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相关链接:专家观点

吴义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这个散文集风格非常朴实,他的语言、观察、联想,都是非常朴实的,他的文字是有他自我的风格,他的修养,他的文学的这种积累或者他对于事物的感受,由他而形成一种语言风格。他的思考,包括风景、历史,写红色的人生等等,正能量、主旋律是散文的基本风格。再一个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生活中遇到点点滴滴,真善美的东西都会变成散文,有长有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种风格。

叶梅(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一路风景》是人生的风景,也是时光的风景,也是自然的风景,一树一草,一江一河都在他朴素的本真的描写之中,充满了励志、朴素、真诚和温暖的情感。

石一宁(《民族文学》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整本书读下来看似刘晓平把经历、见闻,当作一片片风景进行思考、记录和表现。他的散文特点首先也是充满了诗意、诗性,甚至在表现手法上也借鉴乃至直接运用了诗歌文体,比如诗的语言,甚至直接将自己的诗歌搬运到散文里。

胡平(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作家、评论家):散文家理性的思考还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作品的产生,最后的那种升华,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理性思考的深度,《白鹿原》制高点上其实是理性的,而我们今天很多作家,写不到那个高度,还是形象思维强,理性思维弱,刘晓平两方面都是兼具的,这一点也是有他的特点的。

王山(《中国作家》原主编、作家、评论家):我觉得刘晓平的散文,站在很平常的角度,我就是我,我就是一个人的灯火,甚至这个灯火并不是很亮,甚至只有烛光,但是还是在你读他文字的时候,还是觉得某一个地方,某一个角度觉得被照亮了,你会有一种慧心的感觉,会有一种共鸣的感觉。

李霄明(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来自生活的,特别是蛊女,用散文描述蛊女的神秘,包含民族文化的,土家族或者苗族民间的传说,蛊女对爱情的真诚或者对爱情的真谛,这里表现出晓平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对民族的情感。

张陵(作家出版社原总编辑、评论家):我觉得这部作品当中红色故事和扶贫工作是主线,这部作品不充满着哲理,也不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特别在地方工作的作家,很自觉地把这一段作为他的散文情感最重要的部分,我觉得这个应该很好地倡导,很多作品看上去很朴实,但是我觉得实实在在的。

赵晏彪(《民族文学》原副主编、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作家):刘晓平实实在在地扎根在生活中,与写作对象同喜、同愁、同悲、同乐,带着满腔的热情与人物对话交流,呈现出来的文字没有隔膜感、夹生感,能像磁石一样把读者的心吸住,融合了直接又亲切的带入感,在思维跟着文字游走的同时,思考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基质和美学意义。

范咏戈(《文艺报》原总编辑、评论家):《一路风景》以洗尽铅华的文字,自然形成的结构,心仪大自然的尤物,三千弱水,取其一瓢,达到了“素颜无华,天心相照”的境界。读来不见浮语虚词,却是情见乎词,不见浮文巧语,却见情景交融,一道原乡散文的风景线十分亮丽,是当下散文创作中难得的清流。

王彬(鲁迅文学院原副院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报告文学对现实生活特别关注,视野非常广阔,晓平这个探索提示我们散文是可以向报告文学学习的。我觉得散文作家如果向报告文学学习,学习包裹文学文体的特点,对散文作家开阔视野,改变文字的特点是有帮助的。

哈闻(《民族文学》副主编 ):作为作者来说,因为有这样一个善良的心,才能更好地体会我们世间各种各样的人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因为有善良,才能够有平等待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陈亚军(《民族文学》副主编):作者在《一路风景》的观赏中挖掘人文历史,或者单篇或者通篇信手拈来,积极推到读者面前。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看历史书也能够从自理看出字,这需要本事,需要有史事、史才、史德,他的作品达到了这种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