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训练营 | 怎样当好财经记者

*作者:黄翔(原《财富》中文版执行总编》 中国今天的媒体市场面临开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杂志是

*作者:黄翔(原《财富》中文版执行总编》

中国今天的媒体市场面临开放、传媒竞争日趋激烈。其中,杂志是一个主战场。而财经管理类杂志,更是现在的热中之热。由于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媒体,所以汇集了不少优秀的记者和编辑。在一份优秀的财经杂志中,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称得上一名合格的财经记者,能够为读者带来具有趣和有深度的报道呢?

我用例子来说明问题。比如,财经类的杂志主要以深度报道经济新闻事件和人物为主,经常会涉及到对财经问题分析。在这些报道中,记者的身份是一名报道者呢,还是一位财经问题专家?我想这个问题会让很多初涉财经报道的记者感到困惑。

我认为财经记者不是专家,也没有必要成为专家。但这并不表示财经记者不需要专业知识。相反,经济学、管理学以及一些商业常识应是财经记者的必备。当然,对这些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必如专家那样深奥,但必须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够面对复杂多样的财经新闻,做到成竹在胸。

财经记者与专家的另一个区别在于,记者必须具备过人的沟通技巧,而专家潜心钻研学术问题,大多在理论研究中具有丰富经验,但是他们对问题的分析往往使用专业语言,以照顾他们的交流对象。

财经记者应该能够用浅显而生动的语言,将专家高屋建瓴的评析和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翻译"给读者,使各类经济问题比如股市行情、经济趋势、企业管理等变得浅显易懂,普通读者获取信息就会没有障碍。

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总是充斥"平衡记分卡"、"竞合"等专业术语,无疑将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乐趣。其实,大多数读者接触各类财经问题的重要渠道,就是通过媒体这个桥梁,因此,优秀的财经记者往往会产生比专家更大的影响力。

《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等优秀的财经期刊虽然风格不尽相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把商业大事用平实、有趣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优秀的财经记者应将与读者的"有效"沟通视为必备的技巧。能做到这一点,我相信具备了一名优秀的财经记者的基本素质。

财经记者不一定是作家,不求过度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的写作风格。尤其是处于你们现在的阶段,多学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做到把基本事实表达清楚就可以。一些刚涉足新闻领域的记者可能会为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可读性而过多借助于文学手段的表达,导致财经报道丧失严谨。其实,对于任何记者而言,第一重要的不是花哨的写作,而是做到客观真实。而对于财经记者,这一要求更高一些。

财经记者也不是教师。现在还有一个误区,一些财经记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忘记了读者的需求主要是对信息的了解,不是来听你讲课。你没必要在分析一个企业时,张口"根据科斯定律如何如何",闭口"波特的竞争力说告诉我们怎样怎样"。当然,这样的财经记者比起不具备这些知识的来说,是进了一步。但读者也是很反感的。可能也只有记者和编辑同行自己会喜欢。高高在上,总是想着教育别人,不会平等地与人交流,是无法成为好记者的。

财经记者也不是评论家。记者主要的是忠实记录事实,更多的是一个观察者而不是一个介入者,不要总是喜好发表所谓权威的言论。

财经记者不是"无冕之王"。财经记者应该正视自己的社会地位。有读者才会有记者,记者的地位是读者赋予的,不是新闻界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至高无上"。如果不能清醒地看待自己,就有可能变得自恋。

我还想再次强调一下沟通技巧的问题,因为它在记者的采访报道中很重要。其实,记者在新闻机构中的地位并不高,他的作用在于为媒体的报道提供最基本的素材。但作为高端杂志的财经记者,必须经常和一些企业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分析师、官员等专业人士打交道,这就需要记者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既要说服被采访者接受你的采访,又要在写作中向普通读者靠拢。

沟通技巧还表现在与编辑的交流上。编辑是记者的领导。好的杂志中,通常编辑和记者都有各自明确的责权范围,所以记者应学会在尊重、服从编辑的基础上说服编辑的技巧,共同寻找最合适的报道方式。

财经记者的外语能力自不必说,外语能帮助记者在基础调研、学习中取胜,也是采访的利器。这一点将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越来越显出其重要性。

金钱或许也是财经记者面临的一大诱惑。由于经常性接触到营利性的组织机构,一些记者难免会为了私利希望对方提供某种经济上的"好处"(如红包,过度的招待或者证券业的内幕消息)。当然,这并仅仅是是记者本身的问题。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好的记者是不屑于此道的。记者这个职业基本不是赚钱的职业,世界各国大多如此。基本的动力是兴趣和责任感。这一点,希望大家在择业时能有所考虑。

对于财经记者而言,写作是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你们注意:

尽量避免出现专业词汇,才能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当然,这需要建立在对所采访的东西有足够把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财富》经常报道通用的韦尔奇,基本上没用过"6SIGMA",最多也就是说他推行有名的QUALITY PROGRAM。

对于新闻事实要多方求证,向合适的第三方求证。国内的财经报道多为"录音",要么就是记者自己瞎评论,或者找错求证对象,如找经济学家去评价企业,找管理学者谈国家经济政策。国外财经报道中用的比较多的应该是专业分析师,这些人多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工作。

数字说明一切,财经记者必须对数字敏感。但数字也有欺骗性。国外有LIES,DAMNED LIED AND STATISTICS之说。不会用数字,你的报道很难让高端读者接受。

以企业的标准去报道企业,不能以个人好恶和流行道德标准来报道。比如,安然的问题,既要管理层贪婪和缺乏道德的一面,也要看到安然在创新方面的成功一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