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送别最后一位抗联女战士李在德 杨靖宇将军后人敬献挽联

8月26日上午,东北抗日联军最后一位女战士李在德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8月22日15时19分,李在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鞠躬尽瘁寸心不憾尤不愧,光明磊落一生无悔也不骄”。昨天上午9点,八宝山殡仪馆兰厅门口,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人士排起了长队,送别李老。挽联如瀑,送别英魂。其中有很多是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后人敬献的挽联,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重要领导人杨靖宇将军后人也前来敬献挽联。、

李老,一路走好!抗战英雄,永垂不朽!

延伸阅读:国家图书馆从2012年初开始实施的“中国记忆项目”,就是以口述史料、影像资料和相关照片、手稿、实物等文献为主要内容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推广项目。

借助这一项目,国家图书馆也在试图突破传统的文献收集模式,实现由“收”到“采”,由单纯的文献收藏、保存者,到文献寻访、采集、制作者的整体角色的转变。简单来说,就是国图开始以拍摄采集的方法“生产”口述史料、影像资料这样的“第一手材料”。而抗战史料又是在这一角色转变过程中具有特殊紧迫性和现实意义的领域,因此,中国记忆项目开始成规模采集口述史料和影像资料的第一个文献资源专题,就是“东北抗日联军专题”。

“东北抗日联军”这一选题的确定,要追溯到2011年9月国图为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而举办的一场名为“白山黑水铸忠魂”的展览。当时展出了馆藏东北抗联相关的珍贵文献近200种,以及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图书馆(国图的前身)第一任馆长冯仲云的手稿。展览开幕式上,当冯仲云的长女冯忆罗得知国图即将开展中国记忆项目,进行口述史料采集的时候,她马上向项目组介绍了当时还健在的几位东北抗联老战士的情况,并建议对他们进行口述史采访。

选题确定后,在查阅相关资料,初步摸清馆藏东北抗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口述史采访和照片、手稿、实物等文献资源的采集工作很快进入实际操作阶段。2012年3月,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迎来了第一位口述史受访人,她就是居住在北京的李在德。李在德老人当年是东北抗联第三军的一名女战士,接受采访时已是94岁高龄。这位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的老人见到这些来听她“讲故事”的图书馆员们,对他们格外亲切,每次见面都和他们一一握手。老人听力不好,采访时需要儿子在旁大声转述采访人的问题,讲完一段,每每陷入沉思,似乎还在回忆刚才讲述中提到的故人与往事。老人语速不快,在采访人的提问中,断断续续地讲述着小时候从朝鲜逃难到中国,母亲在抗日斗争中被捕牺牲,自己参加反日游击队,转到抗联的被服厂,后来又到苏联学发电报……起起落落的坎坷人生就这样带着老人些许难辨源头的乡音,记录在一盘盘录像带、一块块磁盘中。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每次采访的时间都控制在2小时以内,中间根据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随时停下休息。从3月28日到5月4日,采访共进行了5次。采访结束后,中国记忆项目工作人员对李在德老人的老照片和回忆录手稿进行了数字化复制,作为口述史料的相关文献,一起保存进国图的文献资源库中。

随后的5月到8月,“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口述史采访团队先后到辽宁、黑龙江、湖北、新疆等省区,对王铁环、潘兆会、于桂珍等十几位东北抗联老战士和李龙、于绍华、刘士波等二十多位抗联家属和后代进行了采访。

在沈阳,当年东北抗联第三军第四师的女战士周淑玲讲到自己1945年随着苏军派往中国东北的部队返回宝清老家,乡亲们都不敢相信这个全副武装的苏军女兵就是当年随着抗联队伍出征的那个小姑娘时,难以抑制的自豪之情随阅尽沧桑的目光闪动,仿佛那就是昨天才发生的事。在鞍山,放牛娃出身的东北抗联教导旅战士张正恩指着自己立功证书上的“立功事迹”一栏,激动地描述着自己侦察发现的关东军机场有多大,似乎完全忽略了他潜入机场的时候累得竟然睡着了是刚刚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危险。在汤原,因为负伤且弹尽粮绝而被迫弃枪归乡的东北抗联第六军战士潘兆会掀起上衣,用手在肚子上比划着当年子弹是从哪边打进去、从哪边打出来的,说到肠子流出塞吧塞吧用毛巾堵上,就好像那不是自己的肚子而是身外皮囊一样的举重若轻。在宜昌,从伪满洲国靖安军起义过江到苏联,加入东北抗联教导旅的陆保平始终解不开在日伪政权当过兵的心结,甚至连拼死起义这样的壮举都讳莫如深,采访人从苏联八十八旅的经历问起,长时间的沟通交谈,让老人渐渐放下心中芥蒂,终于讲起地下党组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起义过江时在船上用小钢炮对江边劝降喊话的豪迈回应。

这些口述史料和照片、手稿等相关文献在入藏国家图书馆的同时,也成为人们了解东北军民十四年艰苦抗战历史的鲜活史料。2012年的“七七事变”纪念日到“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之间,国图中国记忆项目组从已采访的口述史料中选取素材,编写成8篇口述史文章,在《中国文化报》进行了连载。之后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记忆项目组又把“东北抗日联军专题”文献资源中的口述史料视频、图片、文献目录等进行了整体选编,在国图网站上向公众发布。这不仅是中国记忆项目第一次以专题网页的形式集中发布“记忆”资源,也是公众第一次有机会看到还健在的这些当年在白山黑水之间抗击日寇的抗联战士的口述史料汇集。

这之后,“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文献资源建设和推广工作从未停歇。

从2012年至今,国图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在黑龙江、广东、辽宁、吉林等地对李敏、卢连峰、孟宪德等东北抗联老战士和姜成岚、田超、罗伟民等抗联家属和后代进行了口述史采访。 “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共采集或收集93位受访人的视频口述史料,其中包括所有已知健在的东北抗联战士25位、东北抗联战士家属或后代45位、抗战亲历者13位、抗联历史研究者10位,时长共计约150小时。

2013、2014年的“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记忆项目每年都在国图网站“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网页新增发布十位受访人的口述史视频,并通过电视媒体报道这些抗联老战士如今的生活状况和中国记忆项目对他们的寻访与记录。另外,中国记忆项目还在东北抗联第三军曾经战斗过的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施业林区建立了密营旧址的影像资料采集地,将已建设文献资源入藏该林业局的“冯仲云图书馆”,成为其特色馆藏。

2015年9月,集结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20位受访人口述史文章的《我的抗联岁月——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口述史》,以及两位特邀顾问史义军和姜宝才在采访过程中写就的研究考证和感悟随笔《最危险的时刻——东北抗联史事考》和《请把我埋在战斗过的地方——追寻远去的抗联》,也成为专题文献资源推广的重要内容,向读者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和采集工作手记的搭配“套餐”。

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口述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开展抗战研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把这些“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及时地抢救并妥善地保存下来,进而广泛地传播开去,使之在研究者手中得到充分利用,在普通公众中得到认知和传扬,既是对历史的责任,也是对未来的义务。(中国日报北京记者站)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