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区:易地扶贫“搬出”幸福新生活

耀眼的阳光洒落在小康屋前宽阔的水泥路上,和煦的微风吹动着路边的格桑花。秋后,54岁的陆文光就要跟妻子沿着这条路,送15岁的儿子去念高职了。望向村口,陆文光觉得生活的巨变既令人恍惚又倍感欣喜。

桂花营村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大寨回族乡,村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全村辖5个合作社,有234户958人。受地理条件限制,桂花营村经济发展缓慢,很长一段时间内,吃井水、蹲土厕、走土路是村里大部分群众的生活写照。

麦草和泥的屋墙,柴棍和泥的屋顶,雨天漏水、晴天扬尘……十五年来,陆文光和妻子王春花在一间15平米的小屋子里撑起了一个家。

“一到下雨天,家门口的土路湳得根本下不去脚。”回想起从前的居住条件,王春花直摇头,“儿子大了,炕上挤不下了,我俩就给他支了一张单人床。”

为了让困难群众住有所居,自2015年起,崆峒区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步步使生活在村镇边缘、生活条件难以改善的深度贫困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硬化路。

易地扶贫搬迁上路,好日子说来就来。去年,陆文光一家从半山腰搬下来,住进了78平米的小康屋,迎来了崭新的生活。住进蓝瓦白墙的新房、用上了自来水、地板砖干净得能给新家具“照镜子”……

“看不出他们家是建档立卡户吧?”桂花营村支部书记王志俊打趣道。放眼看去,色彩鲜艳的花卉装点着小院,新沙发铺的是印有“花好月圆”图样的十字绣方巾。“现在和过去一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说起当下的生活,王春花的脸上也笑开了花。

在政策的帮扶下,陆文光一家不仅喜迁新居,圆了期盼已久的住房梦,还得到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脱贫摘帽指日可待。“乡上给我们三人都办了低保,还给我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和生态护林员的工作,一年下来有近两万元收入,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家人真的很满足!”陆文光说。

“实施移民搬迁不仅是为了满足村民生存需要,更是为了他们以后的发展。”王志俊介绍,考虑到当地资源和群众热爱养牛、善于贩牛的传统优势,桂花营村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修建了30栋共18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30座共2700立方米的青贮池以及30座共360平方米的看管房。“现在30栋牛棚全部养上了牛,青贮池和看管房也都开始投入使用。”王志俊说。

“人均一头牛,生活不用愁;人均两头牛,致富有奔头;人均三头牛,小康路上走。”成了当地流传的民谣。

借着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同村57岁的禹明发从土坯房搬进了小康屋,他养的7头牛也从窑洞里搬进了“高大上”的养殖小区,按照政策,他还拿到了1000元母牛见犊补贴。他感激地说:“从去年到今年,家里的牛下了两只小犊子,这要搁以前的窑洞里根本挤不下,也不好照看,现在有了养殖小区,干净卫生又宽敞,咱在家里养牛也能形成规模了。”

“村民们安居乐业,不离开家乡也能创收,这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崆峒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杨喜平道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意义。

截至2018年,崆峒区全部完成了“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户的搬迁任务,同时对同居住地的非建档立卡户361户1520人进行了搬迁安置。

时下,放眼崆峒区各个乡镇,小桥流水人家、人在景中走,犹如画中游的优美画卷已现雏形。一栋栋崭新安置房、一个个富民产业、一张张开心笑脸,见证了这里发生的可喜变化,更昭示着贫困群众未来的幸福生活。(记者 梁璐 李小刚)

来源:网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