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样故事:橱窗前的女人

看着商店橱窗中自己倒影的女人。

美国,纽约,1969年

© Richard Kalvar | Magnum Photos

印样是按顺序直接冲印出来的底片。在数码摄影诞生前,这是摄影非常重要的一步,能让摄影师看到每卷底片都拍到了什么。

印样是编辑和索引的核心环节,还能揭示摄影师的手法——从构图的细微调整与优化,到每张照片的光线和摄影对象,印样追溯着造像者如何一步一步实现让自己满意的最终成品。

看印样也像是一种窥探,观众能够回溯摄影师在时空中的运动,跟踪他们从左到右观察时最为微小的视线变化。仿佛你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得以坐在他们脑内剧场的前排,透过他们的双眼看到独家视野。

克里斯汀·鲁本(Kristen Lubben)在2011年初版的《Magnum Contact Sheets》(玛格南印相典藏,由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出版)的引言中便指出:

“印样因摄影师手法的不同而不同,记录着图像从无到有的过程。 那是一次摆拍,还是因缘际会的相遇? 摄影师是注意到一个值得挖掘的场景,于是孜孜不倦地打磨出好作品,还是说这是传说中的‘决定性瞬间’? 如今已被数码摄影淘汰的印样,集中体现了摄影本身的魅力所在: 逐渐显山露水的时间感,空间中有迹可循的动作踪迹,清晰有力地佐证了摄影要真实记录现实的主张。 ”

© Richard Kalvar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摄影师理查德·卡尔瓦尔(Richard Kalvar)曾形容,自己的摄影手法“更像诗歌而非新闻摄影”。 他的其中一张照片——一位女人专注地盯着自己在橱窗中的倒影——就很有代表性,浓缩了他的摄影实践,即用镜头捕捉日常生活的奇特与模糊、人性的怪诞之处、以及世俗庸常的喜剧本质。

“看到印样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自己到底拍下了多少张糟糕的照片,”卡瓦尔说,“是挺令人沮丧的。 ”他继续介绍自己的工作过程——如何先找出其中可能有点意思的图像,然后用油性铅笔做个标记,再慢慢去芜存菁,最后只剩下一张成品,那便是他所认为的改变性时刻: “然后我看着看着,不知怎的那些照片都有了生命,而我不过是用一支油性铅笔把它们框了出来——它们自己焕发了生命力,有了存在的意义,而不再只是印样上的二维图像。 ”

在《印样故事》系列的第一期,我们特地跟大家分享卡瓦尔这张入选《Magnum Contact Sheets》的经典作品,并配以摄影师个人的思考,介绍他的创作历程与编辑过程。

© Richard Kalvar | Magnum Photos

作为一名年轻摄影师,我把醒着的时间都用于探索家乡纽约以外的地方。有时在一整天里,都会无意识、无意中地被同样的摄影对象所吸引。

这一天的主题是“商店橱窗”。我走在麦迪逊大街上,注意到一条小巷里专注盯着商店橱窗的男人。那是一位证券经纪商的办公室,室内正对橱窗的屏幕上投影着放大的纽交所电报纸条。

正午的阳光很猛烈,那个男人需要把脸贴着橱窗,才能用自己的影子盖住倒映在窗户上的明亮街景。我悄悄靠近,开始拍几张照片,但怎么拍都不对劲。7A和8A这两张还可以,算是还行吧,但“还行”是不够的:反射的部分太多,室内的东西也太多。

我试着改变角度,但那样又拍不到男人的脸。不过,男人看着自己,触碰镜中自己的手——这样一个荒谬的想法,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出现。

我注意到背景里的人也在透过橱窗往里看,便慢慢走近这名女人。这回好多了。混乱的街道变得更简明,街道的倒影则被室内的热闹景象盖过。还有那个女人!那真是可遇不可求。看着她胸脯紧贴橱窗,让人感觉她仿佛在跟自己的双胞胎对峙,这让我一下明白了自己在寻找什么。

我想跟背景环境脱离一切联系,抛开股市行情、街头以及其他人,唯独看这位在大白天凝视并触碰陌生人(其实就是她自己)的女子。然后,砰!我的坚持有了回报,25A这张照片里一切都刚刚好。我还拍了其他几张照片,但它们不过是大地震的余波。

要是我想选一张反映人们透过橱窗往里看的有趣作品,27A其实也就符合要求了。但是,摄影每每能让我兴奋的地方,恰恰是在于我能走出“真实”的现实,走进提炼自平常生活、以画面形式凝固的幻梦世界。纯然的乐趣是我竭力想要避开的诱惑。

玛格南图片社,传递影像力量,讲述真实故事。

官方微博微信:MagnumPhotos

阅读原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