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临时工“同工同酬”,是空喊口号还是因地制宜?

事业单位是除了公务员之外的,父母最看重的职业了,其稳定性跟待遇也是不相上下的,可是事业编有些员工是“临时工”没有编制,工资也比较低,工作压力确实很大的,近些年,国家制定政策“同工同酬”,究竟是真的,还只是谣言呢?

null

非在编的编外人员是指非组织部、人事局组织考试招聘,而是由用人单位招聘的工作人员。编外人员通常又可分为工勤人员、合同制工作人员、临时工,工勤人员目前已取消岗位,可参加转岗考试,成为正式编制人员,而合同制及临时工则依然处于编制之外。由于各个单位编制数量有限,为了推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单位就以自身或下属企业的名义招聘编外人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临时工、合同工。

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贯彻落实,许多单位把过去纯粹意义上的“临时工”转变为“劳务派遣人员”,指与劳务派遣公司签署合同,与用人单位并无合同关系的职员,劳务派遣实质可以说是临时工的新形态。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新政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临时工”享有与用工单位“正式工”同工同酬的权利,并赋予人社部门依法开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的权利。

“同工同酬”一经提出就受到广大单位非在编人员的拥护,但至今为止依然有大量单位并未真正实行“同工同酬”,有很多非在编人员依然处于和在编职工的巨大差距中。其实关于同工同酬,还有另外一种声音认为,在编人员也是通过正规考试进入编制的,非在编人员如果想要成为正式编,也可以靠自己努力,前期付出了努力才有后面的好待遇,也不存在太大的不公平。关于事业单位目前还未落实的“同工同酬”,你怎么看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