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33)|分家历史:四川人盛行分家,“别籍异财”习俗最为流行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32)|分家历史:唐宋明朝立法制止分家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32)|分家历史:唐宋明朝立法制止分家,元清朝则较为开明

尽管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在竭力维护宗法社会的大家庭模式,想尽办法制止分家,但对四川人来说,这些禁令却行不通。这又是为什么呢?

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别籍异财”习俗最为流行的地区

四川文史馆专家屈小强分析认为,蜀地自古以来远离中原政权中心,受儒家伦理的影响相对要少一些,宗法观念也相对淡一些,高堂在而兄弟别居异财者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地区。

正因为如此,《隋书·地理志上》就很鄙薄地说:“(蜀地)小人薄于情义,父子率多异居。”

《隋书·地理志上》这句话虽然包含着深深的地域歧视,但却证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早在隋朝时,蜀地民间就存在着父母长辈还健在而子女就分家了,这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薄于情义”的。

蜀地分家的习俗延续到了宋朝,宋太祖甚至在开宝2年(969)八月还特别下诏令说:“川、陕诸州,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其罪死。”

这个禁令可谓非常严厉,分个家就要被处死,至于么?

可能宋太祖这个诏令在蜀地实在很不得人心,实行起来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所以他的继任者宋太宗在太平兴国8年(983)下诏说:“民间有父母在而别籍异居者,听邻里觉察,坐之。”

宋太宗这个规定显然比宋太祖的规定温和多了,只是说“坐之”,但如何“坐”?“坐”什么刑罚?就比较模糊了。这样的规定,其实也算是给地方官员在具体实施时给足了空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嘛,只要能起到震慑作用就行。

尽管朝廷有各种各样的禁令,又是恐吓又是威胁,但四川人就是有个性,管你那么多,该分家就分家!所以,四川是中国历史上“别籍异财”习俗最为流行的地区。

清朝入川移民也兴起了分家

到清朝中晚期,这种分家习俗仍延续不衰。

清朝著名学者张澍在《蜀典》中论及“蜀俗”时说:“可见蜀俗父母存,而别财异居者,自昔已然。今川中诸郡,其家饶裕者,早分金诸子。”

这里有一个问题: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后,四川人口锐减,大量有着中原背景的客家移民从粤、闽、赣等地入川,这些移民为什么进入四川后,也兴起了分家呢?

屈小强认为,四川人分家,除了受到近代商品经济的影响外,还受到千百年来的传统或风俗的长期熏陶。

清朝移民在蜀地住久了,自然会无形中受到这些传统或风俗的浸染,最终纷纷向着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大家庭挥手道别。

李调元塑像(资料图片)

清朝四川著名文人李调元在《童山文集·卖田说》中说:“予家曾祖以来,至田不下千亩。而蜀俗好分,生子五人,而田各二百亩矣;子又生孙五人,而田各五十亩矣;孙又生孙五人,而田各十亩矣……而十亩五分,各耕不过二亩,田之所入,不敌所出,故不如卖田以佃田。”

李调元以家族为例,形象地揭示了分家后导致家产变少的结果。分家到最后已经使得小家庭入不敷出,最终干脆把田卖了而以租佃为生。

如果按宗法社会提倡的传统做法,这个大家庭可能还算是一个地主,结果因为分家,让所有小家庭都沦落成了贫农。

【下期看点】

请看“尘封的乡档(134)”。

特别鸣谢:

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