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以别种视角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画里画外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局部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局部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卷(以下简称《清》卷)表现了北宋开封城的繁荣兴旺,这仅仅是该图的表面现象,在它的背后,深藏着不为人知的种种玄机。值得注意的是,画家以不同寻常的观察视角,描绘了一系列交通险情和社会弊病,这超出了具有欣赏功能的创作常规,显然,画家是有所用心的。要根据宋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文献材料,深入探索《清》卷里面深藏的历史内涵。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局部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 局部

1.疯狂的惊马

惊马闯进郊市给全卷定下了焦虑的音符。卷首,在清明节踏青回城的一干人中的一匹白色官马(前半身因残破而缺失)受到惊吓狂奔了起来,在白马的前方是一头受到惊吓的黑驴,两个马夫在追赶,周围的人们顿时惊慌起来,一老翁急忙招呼在路边玩耍的孩子回家,另一持仗老者侧身而逃,坐在店铺里的食客闻声而望,给节日伊始的图卷平添了一阵紧张的气氛,这仅仅是汴京险境的一个铺垫,预示着后面还将会发生更大的险情(图1)。

图1

图1

2.虚设的望火楼

开封计有一百二十个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一直延伸到外城,每坊均设有一座望火楼。北宋经历了四十多次特大火灾,死亡不可计数,消防是朝野最严峻的社会问题。图中的城郊绘有一砖台,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对此有所记述:东京“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这是一座建在外城的望火楼,按当时规定:“下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五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汴京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这支专业的灭火队伍,被称之为“潜火兵”,他们驻扎在望火楼下,实行军事化管理。遗憾的是,画中的望火楼已摆上供休闲用的桌凳,楼上无一人守望,望火楼下两排兵营式的平房已被改作饭馆,北宋末的消防系统已颓败至此(图2)。

图2

图2

3.惊悚的船桥险情

在北宋汴京的清明节,人们喜欢到河上观赏春水和游鱼,在《清》卷的拱桥两侧有一大批观赏的人群,可眼下的情景着实让他们大吃一惊:迎面而来的大客船上的桅杆即将撞上拱桥!这起严重险情的责任者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大声呼救,已进入桥洞下的纤夫们闻声松开了纤绳,船工们随着松开的纤绳立即放下桅杆,船顶上的一个船夫奋力用长杆顶住拱桥横梁,使船无法靠近拱桥,船与桥的安全全系之于此。桥上和岸边百姓们都捏着一把汗,桥上有人为防船工落水,抛出绳索……

图3

图3

在桥上还上演了另一场闹剧,坐轿与骑马的官员互不相让,马弁们各仗其势,争吵不休。拱桥上的仪规已乱,给本已紧张的拱桥上下增添了更多的险情,出现立体交叉性的矛盾,形成了《清》卷的矛盾高潮(图3)。

4.严峻的商贾囤粮问题

画中绘有十一条专事运输粮食的漕船,欣赏者都会被其严谨的绘画技艺与真实的生活气息所感染,而忽略在它们的背后深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初年,太祖限价售粮,据《长编》卷十三载:“商贾闻之,以其不获利,无敢载至京师者”,太宗控制了南方后,更是力图通过漕运和仓储来掌控粮价。为了抵御荒年和逼退商贾的势力,北宋历朝均注重在汴河沿岸营建官仓,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国粮可达九年之储。画中绘有两处装卸工卸船的场景,船主们指挥着雇工队伍卸粮,粮食被装卸工转运到深巷的私仓里,这是开春后首批抵京的漕粮,以供青黄不接之需。要注意到:画中所有的粮船没有一条是官船,也没有一个督粮官到场监运,这意味着朝政丢失了国粮的储运的机会,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景况,诉诸了潜在的官粮危机(图4)。

图4

图4

5.懒惰的递铺官兵

画家在城门外画有高等级的驿站,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门前坐卧着9个兵卒,还有两只公文箱,显然这是一队公差,像是在这里待命多时。院子里躺卧者一匹吃饱的白马在等待马的主人,真实地表现了徽宗朝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图5)。

图5

图5

6.严酷的党争事件

1102年,徽宗改元崇宁,罢黜旧党,次年,蔡京下令焚毁苏轼、黄庭坚等旧党人的墨迹文集,严禁生徒习读、藏家宝之,苏轼、黄庭坚等旧党人的文字翰墨焚烧殆尽。在画中的两处,车夫们将被废黜的旧党书写的大字屏风当作苫布,包裹着旧党人的其它书籍文字装上串车,奉主人之命推到郊外销毁。张择端生动地捕捉到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新旧党争的残酷和对文化艺术的破坏(图6)。

图6

图6

7.撤防的城门

洞开的城门静静地等待着亡国之日。《清》卷城门不是瓮城,无法构成防御体系,夯土垒成的城墙,四处塌陷,上面也没有任何城防工事,连射箭的城垛也没有。城门前后、城楼上下竟然没有一兵一卒把守,北宋的门禁制度已经彻底涣散了。有意味的是,有几头域外的骆驼贯穿门洞,门洞口露出一个胡人模样的驭手。真实地反映了徽宗朝初期已日渐衰败的军事实力和日趋淡漠的防范意识(图7)。

图7

图7

8.沉重的商税

城门内头一家是税务所,门口有四个车夫运来一批装着纺织品的麻包,一个车夫进屋向税务官报税,税务官欲出具文字,门外的税务官指着麻包说出了一个官家想要的高税,引起车夫们的不满,一个车夫急得大声嚷了起来,这完全是北宋的冗税制度激发了官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图8)。

图8

图8

9.泛滥的酒患

画中的“正店”是政府授权酿造美酒的酒店,这家“正店”右侧临街的屋子本是一个消防站,现改为供应军酒的地方,铺里有三个御林军士卒,他们奉命前来“正店”武力押送军酒,北宋军人介入贩运和买卖也是常有的事。他们在临行前例行检查武器。如果说画中还有几个肯卖力气的兵,恐怕只有这几个馋酒的弓箭手了(图9)。

图9

图9

这些本应该在城门口岗位上出现的军卒却精神抖擞地现身在酒铺里,与驿站门口懒散的走卒、屋里贪睡的官员以及被撤销的望火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绝妙的讽刺手法体现出画家对宋军弊病的批判精神。

10.严重侵街的商铺

画中街道两边大量出现屋檐前加建的雨搭以及从平房伸展出来的遮阳棚和挡雨棚等辅助性建筑,或开设买卖,或摆摊设担,经过数次“得寸进尺”,构成了北宋几朝都无法解决的“侵街”现象,造成交通拥挤、消防通道堵塞的痼疾,且愈演愈烈。商铺甚至云集到桥面上,堵塞桥面通行,造成险象环生的局面。城门口亦拥堵不堪,无人管理,这些都与城市管理失控造成的(图10)。

图10

图10

此外,张择端在表现繁华的商贸活动中揭示出汴京城极大的贫富差异。他借奉旨作《清》卷,糅进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隐忧和对徽宗的曲谏,其中的讽谏因素决不是孤立的,张择端以造型语言讽刺了贪饮、懒惰的官军和文官武将争道的丑态等,深受当时戏剧和文学通行的创作风气的影响。可以说,曲谏比直谏更为深刻、更具有内力,艺谏比文谏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

内容节选自《收藏家》2015年12月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画里画外》,作者余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