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90后潮人标配,你了解多少?

这是万物的第58次拣史。带你了解纹身是如何逆袭的。

给自己来一个文身,可能是当代青年青春期最决绝的叛逆行为,没有之一。

托市场经济的福,当代青年文身再也不用像前辈那样土法上马,用铅笔刀给自己刻个“忍”字,一不小心还刻了错别字。

在中国,文身在青年中普及速度之快,让公务员招聘都不得不放宽了对文身的限制。今天,你在几乎任何一个十八线城市都能找到文身师。

是的,在前卫文化的光环照耀下,文身从业者要被尊称为文身师,而不能叫“文身师傅”。

文身是怎样成为当代流行文化的呢?

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文身样本,来自5300年前的冰人奥兹。这位死于阿尔卑斯山上一桩谋杀案的受害者,身上一共有61个文身,主要是一些排列或交叉的线段。

由于大部分文身分布在有关节炎症状的脊柱和关节附近,科学家们推测,这些文身和治疗有关,或许他们相信文身能够缓解相应部位的病痛。

早期的文身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且枯燥。人们相信在身上刺点图案,能够带来好运气或者别的神奇功效,或者至少可以当logo,区分一下自己的信仰和部落。

随着人类文明演进到国家,文身这种给人身上做记号的手段,很快就纳入到统治者管理社会的工具箱。给不安定分子盖个章,以便重点管控,随时捉拿。为了便于识别,这些文身一般被刺在额头、脸颊,不许遮挡。

犯罪标识的文身,后来是怎样受人追捧的?

这就得从大航海说起。

18世纪晚期,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James Cook)被英国皇家学会选中,带着满腔热血三下南太平洋。他在途经塔希提岛时,被当地土著人遍布全身的文身所吸引,并把文身的记载和文身土著带回欧洲。“tattoo”这个由塔希提语音译而来的词也从这时开始使用。

经常远航的水手,将文身作为自己的职业标志和精神寄托广泛流传。为了能在战争中辨认尸体和寄托情感,士兵群体间也开始流行文身。

另一方面,文身的传播大概就要归功于商人的精明头脑了。

整个18、19世纪,展览文身土著人都是欧洲商人的巨大金矿。有记载的首个被展览的文身土著是吉奥罗王子,也就是著名的“文身王子”,全身共有338个文身图案。被辗转买卖多次后,1691年在英国出演怪奇秀,可惜没过多久就因天花去世。在他死后,他的皮肤还曾被牛津大学保存用于展览和研究。

至此,文身开始作为一种小众、怪异的亚文化,在欧美世界的边缘人群中流传。

而在日本,由于浮世绘中满身文身的水浒英雄人物大受欢迎,文身也在消防员、建筑工人、邮递员、劳工等群体中流行。日式文身的东方风情和工匠精神,让19世纪末抵日的西方船员大为惊叹,构成了当时旅日外国人的三大爱好:抽烟、艺伎、文身。这让禁止文身的日本明治政府十分尴尬,只好在横滨、神户开设文身一条街,特供外国人。

不仅是外国船员,西方贵族也争相成为日式文身的顾客,1869年,英国王子阿尔弗雷德去日本文身。12年后,乔治五世先在东京文了一条红龙,又到京都文了一条蓝龙,满足了红蓝CP的强迫症。

传统的文身需要用针一点点刺破皮肤、涂上颜料。文身面积越大、花纹越复杂,越要忍受漫长的痛苦,还有感染致死的风险。尤其是充满工匠精神的日式手工刺青,一整套大面积文身做完,需要三到五年。因此,文身也成为一种勇气和忠诚的展示,无论在东西方,都特别受黑帮分子欢迎。暴露文身也因此成为一种有效的威慑:老子既不怕痛,又不怕死,还特别耗得起,你动动我试试?

文身变成流行趋势,要靠文化交流,还得靠技术进步。

随着电气化的进步,1891年,美国人塞缪尔·奥雷利(Samuel O‘Reilly)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文身机,文身过程终于变得简便快速,价格也更加便宜。

与此同时,文身开始使用印制图案,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文身师的从业门槛迅速降低了。

20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使用空心细针文身机,进一步简化文身流程,减少痛苦。

这些进步,都为文身在青年中的普及铺平了道路。

2005年,第一个文身电视真人秀——“迈阿密文身师”(Miami Ink)在美国播出,记录了5位文身艺术家在文身店的工作,也正是这个节目,成为改变人们对文身固有印象的契机。

电视节目的热度超乎想象,人们开始深入了解文身背后的故事,文身师成为名人,而文身作为一种艺术也成为主流媒体的关注点。在这种趋势下,主流明星开始逐渐公开展示自己的文身。蕾哈娜、大卫·贝克汉姆、安吉丽娜·朱莉……在这些具有极高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带动下,文身变得越来越普遍,甚至成为潮流文化的标志。

1936年,100个美国人里只有6个有文身。今天,四分之一的美国人都有至少一个文身。

中国虽然是文身潮流的跟随者,但发展势头一片大好。随着计算机加入文身业,电脑制图+电动文身机进一步拉低了这一行的门槛。在今天的中国,你不需要像日本文身师那样学徒五年,把自己浑身刺满才能出师,大把培训班包食宿零基础半年结业。

虽然东北文身大哥让人印象深刻,但文身大省不在山海关外,而是山东和江苏这样的人口大省。这种意外的反差,可能还是和东北社会人过于高调的性格有关。

相比小巧精致的文身符号,东北大哥特别喜欢日本黑社会满身刺青的狠人效果。不过由于产业进步,这些充满震慑力的文身已经完全不需要当年忍耐漫长痛苦的勇气,两千块钱就能来一条大花臂,今天做手术明天就上班。

参考文献:

1. Tattoo. Wikipedia Modern.

2. History of tattooing. Wikipedia

3. Stein, Douglas L.:Seamen’s Protection Certificate—American Maritime Documents 1776-1860, 1992年

4. How Tattoos Went From Subculture to Pop Culture,2014年

5. Culture Capsule:从马戏团奇观到成为专业,女性文身的意义演变,2018 年

6. The Prickly History Of Tattooing In America,2015年

7. 林山:被重新发现的文身. 北京日报,2016年

8. 马苇舜:美国海军的重建与常备化.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2016年

9. 何艳:论传统文身的功能. 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Henk Schiffmacher:文身的前世今生. 鱼秋草译,中关村文化新视觉,2005年

11. 王晓东:文身工具的演变及其特征. 中国艺术人类学,2010年

12. 何国龙:古纹化「文身王子」Prince Giolo・三百年前的文身传奇,2019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