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宽汽车限购“狂想曲”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释放汽车的消费潜力,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释放汽车的消费潜力,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

消息一出,车企就提前开始了他们的狂欢。“1.5万全包落地把哈弗M6开回家”、“奥迪Q8将于成都车展开启预售”、“全新昂克塞拉9月开卖”等宣传语随着限购政策放宽的新闻一道流出,紧紧抓住网友们的眼球。

仅仅在几周前,力帆汽车刚刚爆出上半年净利亏损9.47亿人民币。众泰汽车、一汽、长安、吉利等老牌车企的企业净利均出现了较大亏损,最多的甚至高达3亿左右。

此次新政打破了汽车购买的限制,将释放200万辆以上的新刚需,以均价15万来计算,新政将带来至少3000万的生意。而这到底是救处于寒冬的车业于水火之中的“救命稻草”,还是依然无法挽回颓势的“竹篮打水”?

01

最近几年来,车企的日子过得并不愉快。整体缺乏购买活力的车市,走过了利润由正转负的拐点之年后,又逐步走向了寒冬。

以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78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3.3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9.47亿元。这个曾经荣登汽车排行榜第六名的企业,最近直接成为了边缘品牌。

据统计,力帆汽车7月总销量为865台,其中燃油车销量678台,同比下跌91.73%;新能源汽车销量187台,同比下跌71.49%。对比国产新秀长城或高端经典奥迪的几十万销量,力帆汽车的成绩简直不值一提。

当然,对于整个汽车行业的寒冬来说,力帆就像一个缩影,把冰冷的现实赤裸裸的摆在我们面前。

近年来,汽车消费量开始逐渐走上下坡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4.1%,为1990年以来首次下降;今年1-7月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2.8%。

截止到7月31日,已有60多家汽车上市公司陆续披露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降占企业总数的44.26%,亏损企业高达27.87%,真实地反应出当前车企相当难堪的经营状况。

上半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整车公司预告利润下滑,其中不乏吉利汽车、长城汽车这种自主头部企业。2018年,20家主流上市车企的累计负债额竟然高达数万亿元。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月的信息发布会上,中汽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介绍,从7月产销数据完成情况看,产销呈现同比下降,虽然整体降幅继续收窄,但是行业产销整体下降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呈现衰颓之势的车企,急需要一些猛烈的刺激来破冰。

02

长久以来,我国汽车市场并不缺消费潜力,缺的是畅通的消费机制和环境。而地方限购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需求。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以北京、深圳、杭州这三座城市为样本作了分析,结果显示,至少有191万辆汽车的交易计划由于地方限购政策而夭折,占2018年全年销量的6.8%。

对于业绩大幅缩水,不少车企表示都归因于宏观经济形势下,上半年国内汽车市场整体低迷。

特斯拉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具备研发、制造、销售等一系列功能。当国外汽车行业巨头挤入中国市场强行分一杯羹,国内汽车市场还会恢复生机吗?

除此之外,还有“国五”“国六”等政策切换带来的清库压力,导致汽车销量严重下滑。国六标准的正式实施给了车市沉痛一击,而提上日程的国七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捂着钱包时刻观望。

逐步放宽或取消汽车限购,是能够有效拉动汽车消费的必要举措。因为限购所抑制的消费群体其实是有消费能力、有消费信心却苦于没有消费资格的群体,而这也是打通消费瓶颈的必要一步。

03

在这则《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释放汽车消费潜力。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积极支持。

目前实施汽车限购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石家庄、贵阳及海南省。为了应对市内上牌车辆增速,解决市内交通拥堵、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问题,北京早在2010年就已经采用汽车摇号的政策来限制市内车辆。

汽车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产品技术含量还是单品价值,汽车业对融合技术创新和拉动国内消费都意义重大。

国务院增加汽车消费的举措,短时间内将成为汽车行业的一剂“强心针”。

然而,面对当前中国经济的大形势,伴随着整体宏观经济增速下滑,汽车行业高歌猛进的的高增长期已经悄然过去。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国平均每千人的汽车持有量依然相对较低,未来依然有无限的发展前景。

所以汽车行业的未来,很有可能在一段震荡之后,会进入稳定增长期。

但汽车限购的放开,也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车企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优胜劣汰将更加明显。规模大、品牌知名度高、消费者认同度高的车企,无疑会更具优势。而中小车企,很可能被兼并,或者被淘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