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株洲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株洲师专”将恢复办学

全市学校1700余所,超大班额清零

“株洲师专”将恢复办学

搬入武广地区的二中(资料图)

□ 株洲晚报记者 何春林 通讯员 陈章蓉 王亚 王玉彤

29日上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第十场发布,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新闻发布。

全市在校学生近74万

数据显示,解放初期,全市仅有在校学生72669人,教职工4999人。截至2018年秋季,全市已有各级各类学校1700余所(未含教学点257个),其中幼儿园11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未含教学点)514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普通高中学校38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高等教育机构11所。在校学生739298人,在职教职工56229人。

历经70年发展,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各类教育齐头并进,株洲教育实现了从“上学难”到“有学上”、从“好上学”到“上好学”的历史性跨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公平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2018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08%,超全国平均水平14.48%。义务教育致力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8.69%,超全国水平4.84%。高中教育特色多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中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多样化优质化发展已成新常态。“普职融通”开全省先河,搭建了人才培养“立交桥”;湖南工业大学晋升为一本院校。

大班额比例去年已降到7.13%

这些年,我市出台了教育优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激励机制,经费投入的加大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2015年,全市所有乡村学校全部建成合格学校。2018年,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收官,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化率达61.68%。

在城区,市二中新校址于2014年秋季正式办学;湖南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5亿多元的市特殊教育学校于2017年秋季顺利开学;2018年11月30日,市南方中学新校区开工建设;2018年秋季,9所院校入驻职教城办学,湖南(株洲)职教科技园基本建成,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职业技术创新创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职业教育创新之都。

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大班额正在逐渐被消化。2018年6月,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的消除大班额协调小组,出台了三年行动方案,至2018年秋季,大班额消除取得阶段性成效,在没有新增大班额的前提下,消除超大班额319个,超大班额实现“清零”,消除大班额795个,全市大班额比例从2017年底的15.67%下降到2018年底7.13%。

“株洲师专”将恢复办学

以株洲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

我市通过多种渠道招聘教师,充实优化教师队伍。

在985、211重点师范院校直招优秀硕士毕业生;绿色通道引进高级职称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逐步扩大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到2020年,公费定向师范生要成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

我市目前正在支持湖南工业大学举办师范学院;支持以株洲幼儿师范学校为主体,恢复株洲师范专科学校办学。在恢复师范办学的同时,增设公费定向师范生市州项目,加大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力度。

多方争取积极落实,切实保障教师待遇。近年来,我市教师待遇基本保障,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定期调标、绩效工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乡镇工作补贴政策,不断改善中小学教师待遇。

职业教育:一年培训人数超10万

我市是全国20个“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是全国技能人才培养“百强城市”,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较好体现。

目前,我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34所,年职业教育培训人数10.1万。职教城里,9所职业院校进驻办学,全日制在校学生逾8万人。

职业院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比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在非洲肯尼亚、东南亚马来西亚等国家办班对铁路员工开展培训;湖南有色职院积极参与建设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开发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成为赞比亚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湖南汽车职院、湖南化工职院从2019年开始,成为具有招收学历留学生资格的高职院校。

职教城洼地积聚效应日益显现。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合作办学,为扩招创造了落地条件。

主动出击迎接“新高考”

从2015年起,我市根据“早动员、早谋划、早准备”的工作思路,在6所高中学校进行了改革试点,并且开展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工作。

通过四年多的试点,目前已经构建了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学校课程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课程组合和走班制教学将成为学校新常态。

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全面督促高中学校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各方面的情况。与此同时,在初中阶段全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运用。

建立新高考质量的评价机制。合理构建选课走班背景下的高中质量评价机制,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差异性和导向性,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引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因材施教,引导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地发展。

来源:株洲晚报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