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的境界

菩萨的境界

 

null

朋友问“常不轻”菩萨是不是在所有的菩萨中境界最高?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这位菩萨的基本情况。

  在《法华经》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走在路上,也不管是比丘、比丘尼,或是其他什么人,只要遇见磕头就拜。哪怕别人骂他是神经病,用脚踢他,用木棒、石头打他,他也照旧见人磕头就拜。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回答:“众生都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视众生,轻视众生就等于轻视了未来的佛。”

这位见人磕头就拜的“常不轻”,大家可不要小瞧。他乃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中的某一世。正因为他认为众生皆有佛性,才尊敬遇见的每个人,并通过这种方式除去了心中的“贪嗔痴”,降服了傲慢之心,得到了眼耳鼻舌身意的清净无垢。他成就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被人们称之为“常不轻”菩萨,并最终成为我们熟悉的伟大佛陀——释迦牟尼佛。

“常不轻”菩萨的故事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我们先不论众生是否都有佛性,也做不到像“常不轻”菩萨那样遇见人就磕头。但至少应该视众生平等,尊重个体的生命和权力。不应对方位高权重就阿谀奉承,也不应对方人微言轻而傲慢。“常不轻”菩萨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历经磨练,最终登上彼岸,见性成佛。这是有其深刻的隐喻的。其实,我们在寺院中面对佛像,两腿跪下,双手合十,也是为了放弃自己的傲慢之心,培养自己谦虚谨慎的品质。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个道理,还真以为佛菩萨高高在上,是为了居高临下接受众信徒的礼拜呢?

好了,这下我们可以回答前面朋友的提问了。作为凡夫俗子有八万四千种烦恼,佛菩萨度众生也有八万四千种方法,“常不轻”菩萨的方法是其中一种,持戒、念佛、诵经、参禅、打坐等等也是方法之一。佛菩萨采用哪种方法度众生是根据众生的根机,采用种种善巧,种种方便。方法无有高低,众生根机有所不同,故我们才称佛为“天人师”,佛菩萨是伟大的教育工作者。这就像老师教育学生,聪明的学生一点就通,愚笨的学生却需要反复引导。所以佛无定法可说,法无定法可修。“种种方便化众生”。如果非要说出哪个佛菩萨度人的方法高明,那就是有分别心了,就远离了平常心,并由此产生了烦恼和偏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