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学啦!青岛人怎么都慌了?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好多雨~ 下不完下不完不管礼拜几~ 公元2019年9月1日, 懒觉,游戏,电视剧

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好多雨~

下不完下不完不管礼拜几~

公元2019年9月1日,

懒觉,游戏,电视剧

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取而代之的,

是语文,数学,英语,毛概,微积分…

一时间大地生灵涂炭,遍地哀嚎。

史称——开学之变!

明明前几天还过着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爹妈都嫌

的日子

这会儿就要带着没做完的暑假作业上学去了!

果然暑假就像卷筒纸

看着挺多的

用着用着就没了……

鲲叔不禁要问: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难道开学都这个样子?!

其实并非如此,

首先,古代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

各个朝代就不一样。

如今一般是九月第一天或者八月底开学,

但是在古代,

九月正是一年中农活最繁重的时候,

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古代自然不能这个时候开学!

南北朝时期实行“春夏务农,冬入学”

后来,冬季入学成为古代乡村小学较为普遍的选择

陆游称,

“农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学,谓之冬学。

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教育主要是利用农闲时间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农忙劳作、收成好之后

才能攒到学费......

虽然以前流行冬季入学,

但从清朝开始,

清政府效仿日本,重拟写了学堂章程,

定为秋季开学。

清朝的潘荣陛曾在所著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

"京师小儿懒于嗜学,

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

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民国成立后,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各种学校章程

史称《壬子癸丑学制》。

中小学开学时间延续了清政府的提法,

确定为公历9月1日,并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

民国时期,蔡元培出任民国教育总长时

公布了《学校学年学期及休业日期规程》

规定各学校以8月1日为学年之始,

以翌年7月31日为学年之终。

这一规定基本延续到上世纪40年代末。

其次,我们再看看开学第一天都干什么

在中国古代,

“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

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

根据《礼记》和《弟子规》

而流传下来的“开学仪式”千年未改

通常包括

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

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

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这也是现在很多学校教学楼都有镜子的缘故。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

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

双膝跪地,九叩首;

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

这些礼仪在现代改成了

“上课”“起立”“老师好”了

接着学生向老师赠送六礼束修。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还要洗洗手,

毕竟刚摸过地了是不?

最后一道程序是朱砂开智,

先生用朱砂在学生眉心处

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

希望学生日后的学习能一点就通。

这一套流程下来

可比现代的开学典礼麻烦多了......

另外一提,

古代学校办学的历史从官学开启

官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

再到后来是“太学”、“国子监”等。

虽然官学不收费,但门槛极高,

基本上是贵族子弟才有资格进入,

也就是俗称的“关系户”。

而打破这种学术垄断的就是孔子

孔子在《论语》中记述道: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意思就是:你给我十根腊肉,我就可以教你。

子曰:腊肉可煲仔、可干锅、可炒笋......

最后呢,是开学的准备与穿搭

现在除了大学以外的学生

开学都要求穿校服

古代学子也要穿“学生服”。

“青衿”是中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

明清时的秀才便全穿“青衿”。

以前的校服看起来还挺好看的,

不知道为什么现代校服就变成这样了......

有一句话叫“人丑就该多读书”,

可能学校为了让我们多读点书,

才费劲思想把校服变得

千篇一律的丑吧......

另外,古代上学可没有书包这一说

多用“笈囊”或“箧笥”、“箱笼”

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专门用来装书的箧,

古人又称为“笈”。

珍贵的书一般都会放在箱笈内收藏,

不能随便给人看,

后来代指难得、绝版好书的“秘笈”一词,

即由此而来。

虽然开学令人悲伤

但小朋友大朋友们可别着急

校园生活的美好不可多得

毕竟大家都是

读书时不想读书想工作,

工作后不想工作想读书......

重点是工作后可是连寒暑假都没有了!!

所以鲲叔劝大家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毕竟培根曾说过

芝士知识就是力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