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谦大手笔:天茂集团变身寿险公司“国华人寿”

陈晶晶 激荡沉浮十二年,道尽一家险企故事。 近日,天茂集团(000627.SZ )公布了吸收合并控股

陈晶晶

激荡沉浮十二年,道尽一家险企故事。

近日,天茂集团(000627.SZ )公布了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国华人寿交易预案,股份吸收合并完成后,国华人寿将整体登陆A股市场,正式成为第六家上市险企。

上市险企的估值与其业务价值密不可分。目前五大上市险企个险业务均已发展了十几年,各有独特竞争优势,在个险渠道保费占比、长期期交保费占比、长期保障型保费占比、健康险保费占比均实现较大提升,2019年,更是有多家险企提出“大个险”战略,大力提升内含价值。

纵观国华人寿发展历史,其业务模式、产品销售渠道,均与其他上市险企存在明显差异。

日前,国华人寿总裁付永进在媒体沟通会上称,公司未来主渠道是银保渠道;其次,互联网渠道;在个人代理人渠道上,国华人寿的方式是销售专业化,即通过旗下的华瑞保险销售公司来开展业务,并将该销售公司打造成一个独立的销售平台,不止卖国华产品,也卖其他公司产品。

多位业内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大力发展个险,是因为个险渠道销售的产品价值率高,能够拉升内含价值,从而间接提升公司估值,银保渠道不仅销售产品有限制,手续费还很高,资本市场对这方面并不看好。

国华上市无悬念

天茂集团公布的《天茂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以下简称《预案》)显示,此次交易方案为天茂集团发行股份、可转换债券及支付现金吸收合并国华人寿并募集配套资金。吸收合并完成后,天茂集团将作为存续公司依法承继国华人寿的全部资产、负债、证照、许可、业务、人员及其他一切权利与义务,标的公司国华人寿将进行注销,存续上市公司拟更名为“国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完成后,海南凯益、上海博永伦、宁波汉晟信、湖北宏泰、武汉地产、江岸国资将成为吸收合并后存续上市公司的股东。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天茂集团吸收合并国华人寿中有一个区分点,即天茂集团对海南凯益、上海博永伦、宁波汉晟信采取发行股份、可转换债券及支付现金三种形式,而向三家国资股东湖北宏泰、武汉地产、江岸国资则以发行股份的方式。

此前,刘益谦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对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有接近刘益谦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称,“上述吸收合并方案未公布之前,就已提前知道。天茂集团原本只有国华人寿51%股权,吸收合并之后,原来国华人寿全部利润注入天茂集团,天茂集团更名国华人寿,作为存续上市公司。而三大国资湖北宏泰、武汉地产、江岸国资作为存续上市公司的股东,持有的股份自然而然就实现了升值。

对此,国华人寿方面则认为,“选择何种对价形式是交易对方与上市公司进行充分沟通后达成的共识,本次吸收合并对价的支付方式符合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年金险的光辉岁月

上市之后的国华人寿,驶向何方,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国华人寿十二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主业发展轨迹主要呈现三个阶段性特点。

2008年~2013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期间其主要保费收入来源于分红型两全保险,保费排名前五的产品均为分红型两全保险。此阶段大体发展较为缓慢,后期保险业务收入甚至连续几年呈现负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2008年~2013年,国华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8.92亿元、37.96亿元、39.19亿元、31.39亿元、31.74亿元、23.24亿元。

在此期间,国华人寿由于投资收益不佳、保费收入负增长,出现了几年较大金额亏损,差点成为天茂集团的“弃子”。2011年~2013年,国华人寿净利润分别亏损3.96亿元、3.43亿元、3.5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到了十亿元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当年,国华人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3.24亿元,负增长突出,但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万能险)激增至82.44亿元,占规模保费比例达到78%。

此后,国华人寿保费收入驶入“快车道”。最先表现在其保费收入排名前位的分红型两全险转变为了易冲保费规模的分红型年金保险,同时代表万能险的保户投资款新增缴费也开始实现高增速、高收入。

在国华人寿发展的第二阶段(2014年~2016年),受彼时寿险行业整体大环境影响,与大多数中小寿险公司业务模式一样,国华人寿凭借销售快速返还的年金险、万能险等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产品,保费规模得到急速扩张,迅速飙至百亿元,然后借助投资端获取收益实现了盈利。

尤其在2015年,规模保费直升近300亿元。仅2015年当年,某款年金保险的保费收入就已经达到173.29亿元,占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七成以上。

就这样,国华人寿通过负债端提升保费规模,资产端寻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追求市场投资的超额收益,2014年~2016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26亿元16.48亿元、16.53亿元。

第三阶段(2017年至今),受2016年下半年“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监管趋紧影响,行业内万能险增速明显放缓,国华人寿原保费收入波动较大,净利润呈现下滑趋势,同时由于前期销售的理财险迎来集中退保,导致退保及满期给付压力大。

2017年,国华人寿创原保费收入新高,但也是在这一年,首次面临几百亿元的退保压力。

2018年以来,受134号文影响,年金险对于客户吸引力大幅下降,国华人寿原保险保费收入下滑,同比负增长。

银保渠道收入占九成

具体业务上,与当时的很多险企类似,国华人寿展业伊始就将银保渠道作为主渠道,以期快速实现保费规模。可以说,银保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如今的国华人寿。

成立之初的国华人寿,正赶上了银保渠道发展良机,2008~2009年,银保渠道扩张,2008年仅几亿元保费收入的国华人寿,在2009年飙至几十亿元。在2010年,银保新规禁止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及2011年新的银保监管指引使得银保渠道收缩,保费收入急转直下。2011~2013 年亦无实质性改善,同时银行系保险公司崛起,进一步压缩传统保险公司银保渠道空间。

2014~2015年牛市行情下,投资环境改善,权益、另类投资占比提升,投资收益率提升增加了保险产品吸引力,快速返还的短期理财保险产品在银保渠道销售火爆,国华人寿保费收入再度实现高速增长。

记者注意到,多年来,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合作主要以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模式为主,银行客源丰富,险企竞争激烈,银行在银保合作中往往占据主动,在手续费收取中有较强话语权,但银保渠道销售产品受限,客户黏性不高的情况让有的公司已经放弃此渠道,转向个险和经代。

已经发展个险多年的大型上市保险公司,个险渠道保费占比、长期期交保费占比、长期保障型保费占比、健康险保费占比均实现较大提升。

今年,几家大型上市保险公司更是提出“大个险”战略。多位上市险企高管也不同程度地认可做大做强个险渠道,能为公司带来优势与竞争力,提升内含价值。

海通证券研报分析也认为,个险新单的高增速引发个股较高相对收益的情形于2008年至2011年、2016 年至2018年有明显体现。

不过,国华人寿总裁付永进日前在媒体沟通会上称,公司未来主渠道是银保渠道;其次,互联网渠道;在个人代理人渠道上,国华人寿的方式是销售专业化,即通过旗下的华瑞保险销售公司来开展业务,并将该销售公司打造成一个独立的销售平台,不止卖国华产品,也卖其他公司产品。

天茂集团年报数据显示,目前,国华人寿银保渠道占比接近九成,其次是互联网渠道。

时过境迁,银保渠道对于即将上市的国华人寿助力几何?可续性又怎样?均是国华人寿需要面临的问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