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最早的3个汉译本,主要采用汇辑和模仿,也有创作

《伊索寓言》最早的3个汉译本,主要采用汇辑和模仿,也有创作

Earliest 3 Chinese Versions ofAesop’s Fables

《伊索寓言》最早的汉译本,书名《况义》。第二个汉译本,书名《意拾喻言》。第三个汉译本,书名《海国妙喻》。这是3个最早成集出版的书籍,在此之前,有散在故事在民间传播,自利玛窦来中国开始,至今已有400多年。

最早的汉译本《况义》,是由一个名字叫金尼阁 (Nicolas Trigault,1577-1629) 的法国(当时由西班牙统治)传教士口授,中国文人张赓记录整理,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在西安出版发行。全书未提及伊索的名字,共有寓言38篇,其中有两篇是柳宗元(唐代文人,773-819)所创作的中国寓言,还有好多篇来源不明。况,指“比方”,如“以古况今”;义,指“寓意”。

null

第二个汉译本是《意拾喻言》,又叫《意拾蒙引》,是最早的《伊索寓言》中英文对照本,由英国人汤姆·罗伯特(Thom Robert 1807-1846 ),和一位中国的“蒙昧先生” (Mun Mooy Seen-Shang)共同翻译。意拾,是用粤语音译的伊索的名字,即第一个伊索的汉译名。此书署名“蒙昧先生著,门人懒惰生编译”,于1840年由广学会(基督教在中国的出版机构)刊印,收录寓言81篇。这本书有一个序言,叫《意拾喻言小引》,第一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意拾(Aesop)的人生和作品概况。

null

第三个汉译本是《海国妙喻》,1888年由天津时报馆刊印,署名“(希)伊所布著,张赤山译”,这里的伊所布是伊索的第二个汉译名。正文之前有张赤山写的《序》,介绍寓言对人们的教诲作用,伊索其人及寓言的影响力,《海国妙喻》的成书过程。正文之后是剑锋写的《书后》,主要是对张赤山的赞誉。全书共70篇寓言,其中36篇直接来自《意拾喻言》,很少改动,也有大幅改写者。其余34篇,有的是对其它伊索寓言的改写,有的是来自欧洲其它国家的寓言,还有的是中国文人的模仿和原创作品。

nul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