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碚:企业竞争力核心在于“社会责任精神”

编者按/从商品走出去,到商业全球化,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思考、认识,正处于一

编者按/从商品走出去,到商业全球化,在更为广阔的舞台上,中国企业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思考、认识,正处于一个蝶变期:走过早年捐赠式的简单参与后,多层面、全方位的自发承担意识已经建立,更加强调伴生、融合、精准的践行理念,正成为各方积极探讨、实践的方向。这种变化源于商业成熟,也注定将更好地促进全球化发展。

8月27日,在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以”全球视野 责任共享“为主题的”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学界、企业界、公益组织就国际视野下的CSR发展趋势、绿色发展、精准扶贫、新科技新动能等几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在于‘社会责任精神’,伴随中国从高速增长的时代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承担社会责任,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创新性,这样才能与时代相契合。”

8月27日,在以“全球视野 责任共享”为主题的“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经营报社社长金碚表示,要打造“兼利型”企业,就要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逻辑就是“创新”。

“企业”发展史:“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

在论坛上,金碚回顾了40年来“企业”一词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内涵。

他指出,“很多人认为天生就有企业,但事实上,40年前日本经济学家到中国来时认为中国没有企业,因为在他们看来企业是为自己的利益而生产的,其行为目标是自己的利益,而中国没有这样的企业,有的都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当时叫国营企业。国营企业的目标是完成国家的经济计划,所以他们认为这不是企业。”

在金碚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你主观为自己赚钱,你赚的钱越多,缴的税也越多,你雇的劳工也越多,所以你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多。除此之外,企业没有其他的目标。如果企业还有其他的行为目标,那么就是背离了企业的本性。”

不过,这仍然是经济学家们给大家灌输的最初的企业概念,接下来,企业要不断经营,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之外还需要不断地思考。其中,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一个坚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逻辑的经济实体,它是不是有竞争力呢?

“如果一个企业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那么它的行为逻辑将是成本应该尽可能低,收入应该尽可能高,经济学称其为‘经济人’。倘若我们把企业设想为一个‘经济人’的机器,这个机器运转的唯一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在实践上就会遭遇各种矛盾和冲突。比如最典型的是员工要求工作要少,收入要高,要以最少的贡献获得最高的报酬。显然,这样的企业在社会中是没有竞争力的。”

由此,金碚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实际上不仅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还要对它的企业负有责任,对它的员工负有责任,员工也同样如此。这就要求企业要处理好内部的组织关系,首先要在内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从企业的内部来讲,要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企业,根本内涵就是要建立相互之间的责任,就是要建立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责任。这个责任其实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如果没有这样内部的社会责任精神,那么,你的企业就没有竞争力。”

企业发展离不开社会共同的利益

除了要建立内部的社会责任精神,企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社会共同的利益。

金碚表示,“仅仅为消费者服务仍然不够,因为企业还在社会环境中间运行,不可避免地需要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需要社会为其创造经营的条件,创造赚钱的条件。说白了,没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企业也经营不长久。”

“正因如此,在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的相互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企业和社会拥有的共同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企业会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的行为目标调整为‘兼利型’的目标。我既考虑自己的利益,同时也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社会的利益。”

这也就是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最初的一种形态,正如金碚所说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通常面临着一些大家共同认为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企业会在商业成功的同时,愿意或者非常自觉地拿出一部分的资源来贡献实现社会的目标。比如说扶贫、环保等等。这样的企业就是最先的贡献给社会的责任。”

“兼利型”企业是指在经营过程中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方法。

不过,金碚指出,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仍然经历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赚钱与慈善大体分开,最早企业的唯一目标就是赚钱,但是赚到钱之后,会做慈善,比如李嘉诚就是这方面很典型的案例,这也是最早的社会责任的思想。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企业需要来解决一个问题,即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如何将其经营目标,或者经营行为与其社会责任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不是我成功了之后我才承担社会责任,而是我在经营的过程中把社会责任作为我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努力的方法。这也是企业对外承担社会责任第二阶段的核心问题。

“要实现这样的跨越,企业就要有高度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依循传统的企业逻辑。”金碚表示。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是日本著名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早年曾与《中国经营报》记者有过深入的互动,当时稻盛和夫就表示,“我的企业是一个商业型企业,我当然要赚钱,而且我的企业要做到上市,进入世界500强。但是我的经营行为、目标是利他的,对内有利于员工,对外有利于社会。我用这种精神来经营企业。”虽然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但实践证明,这样的企业可以有很强的竞争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