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祥新著再续文人笔记传统

《袖中锦》,陆春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62.00元。 南都讯 记者刘晨 近年来,

《袖中锦》,陆春祥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版,62.00元。

南都讯 记者刘晨 近年来,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陆春祥一直致力于传统笔记的阅读与化用,受到广泛关注。此前,他已推出《字字锦》《笔记中的动物》《笔记的笔记》《太平里的广记》和《相看》5本相关作品。被誉为冷知识的《笔记中的动物》,被上百家媒体报道。日前,陆春祥的《袖中锦》作为最新的“笔记新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

陆春祥认为,在各类笔记中,历朝历代的社会风尚、典章制度、民众疾苦、诗文书画、历史事件、科技记录,都有十分详细的记录,各类人物,各式宗教,就连那些鬼神精怪的故事,也都有言外之意。虽属野史,但绝对有干货。他不过是在其中“淘宝”而已。

陆春祥写道:“我读的笔记,只是历代海量笔记中之一粟,但各种碎石和金子,迎面撞击,有时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读《袖中锦》,读者不时被故事和评述勾得会心一笑。正如作家陈世旭所说,陆春祥博览笔记,却不做简单“书虫”,他的不凡在于从中阐发新见而以观照当下,予人耳目一新,更启深思。

2019年南国书香节期间,陆春祥在广州和深圳分别就《袖中锦》新书及历代笔记经典的阅读和写作,举办了讲座和读者座谈会。其后,陆春祥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访谈

南都:你阅读了大量的笔记典籍,但读《袖中锦》,其实你对材料的选择是非常克制的,对吗?

陆春祥:是的。我选材料是有原则的,最主要是看笔记题材的延伸拓展性,能延伸到现代,有一定的张力,哪怕这种延伸是暗喻,哪怕是一个小细节,我也选择。比如《沈宰相的一封家书》和《年羹尧的罪状》,为人处事做官,正反两方面都是告诫;再比如《小概率事件》,烤肉上有头发,王储吃饭的时候鞋带散了,楚王打仗的时候鞋子丢了,官员视察的时候官帽被街道上的酒旗幌子挂了,士人觐见皇帝,斗笠戴歪了,这些都是极小的细节,但在我看来,却有极大的开拓度,小概率事件,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甚至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我的笔记新说系列写作,所选的材料,只是我阅读大量笔记的沧海一粟而已(这个比喻稍有点夸张),就是说,大量材料并不适用。比如我写《笔记中的动物》时,唐朝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动物描写相应较多,我又将宋代李昉的《太平广记》找出,里面写老虎就有八十几则,但基本不好用。

南都:比起前面几本“笔记新说”,《袖中锦》有什么不同?

陆春祥:《字字锦》集中选择了十几部笔记如《东坡志林》《容斋随笔》等展开来写;《笔记中的动物》则专门写动物;《笔记的笔记》和《太平里的广记》,两本书共有五百多个条目,写法就如古代的笔记,尽情演绎笔记中的人和事,长短随意。这本《袖中锦》,选材上更广泛,就是尽量寻找题材的前世今生,将其打通写,甚至中外打通,比如《编剧乾隆》《灰姑娘叶限》《阳羡的书生》《无支祁》等,写法上也更随意,纵情发挥,比如《花中官场》《另一种药谱》等,甚至序言和后记,我都有意识增加可读性。

南都:陈世旭先生赞赏你的笔记新说阐发新见而以观照当下,这是你的初衷吗?

陆春祥:是的。书的推荐语就直接表明题旨,“唐宋元明清,勾连到现今”。用当代的阳光照亮古代,由此生成现实性。不要以为写现实就有现实性,有些现实题材的作品,视角其实还是过去的眼光。而表现古代的题材,能发现古今之间的关联和相通,这就是现实性。历代笔记里,现实的影子,甚至我们自己的影子也无处不在。这就是我们今天依然要读历代笔记的意义所在吧。

南都:古代笔记本身就有较强的可读性,而你的“新说”更加好读,你对文风是怎样讲究的?

陆春祥:我不敢随便说我的写作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我只是默默在写,写散文,写笔记新说系列。鲁迅曾说:“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放宽了心。自己觉得笔记新说系列还是蛮有意思的。做人要谨慎,为文却须放荡。

除了体裁,写这些东西,细想起来,终究还是有一些章法的。窃以为,有文,有思,有趣,当是我写作的三个要紧处。

南都:你最喜欢哪些笔记?

陆春祥:宋代文化发达,笔记种类繁多,个人比较喜欢。宋代笔记好多都是记叙本朝的轶事和掌故,如洪迈《容斋随笔》,还有周密《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欧阳修《归田录》等。另外,明清的笔记我也喜欢,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谢肇淛《五杂俎》、褚人获《坚瓠集》等,我都写了不少。

南都:你认为“笔记”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和地位如何?如今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否到位?

陆春祥:笔记是深厚、丰富的中华思想和文化遗产,像笔记小说就演变成后来的传奇、小说。最近,比较火爆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还有前几年的电影《聂隐娘》,都大量运用了唐代的相关笔记资料。就普及角度看,除了比较著名的几部,如《世说新语》等,有好多著名笔记都没有好的现代语全译本,有些注释本也非常粗糙。其实,这是一笔先人留给我们极好的精神财产,不去继承,太可惜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