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并不文弱

文/芋水堂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一生游宦,从河东

文/芋水堂

江南好,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一生游宦,从河东的太原到西蜀的忠州。从雄伟壮丽的帝都长安,到鱼米之乡的九江,游踪遍及唐帝国的千山万水。而刺守苏、杭的数年,无疑是他一生中最美丽的日子,后来,当他北还洛阳垂老之日,老诗人写下了数首追忆苏州和杭州生活的千古佳篇 : <<忆江南>>

三吴都会的前世今生

1

哲人说,有其存在,必有其必然。佛子说,有其结果,必有其原因。于人事,这个道理非常明白。但同样,任何国家,任何种族,乃至任何城市的盛衰,亦有其重要的根本性原因,这就是大曆史和大地缘背景下的曆史地理因素。

中国的地形,西北南三面皆多山而荒瘠,惟以中原黄淮间平原为中心,西及关中渭河流域,东至大海的1/4地区最为宜居,而其中最肥饶者,则是少水患而气候温和的长江下游平原,而苏州正位于这块平原的腹地。或者说,如把中国比作一只张开的手掌,那么苏州就是这只手掌的虎口。

根据近代考古的成果,苏州在距今5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大量人类活动的証据。

到商末,当时的关中平原上,因为姬姓周氏族内部的政治继承人问题,周的王子泰伯和仲雍,奔避千里以让贤,毅然决然,直趋海角,来到现在的常熟梅李一带,建立勾吴之国。

泰伯成了苏锡常争抢的文化资源

周时,已传19世的勾吴国以梅里临江海而卑湿,谋求南迁,先相城于今湘城镇太平镇一带,后迁至现址。伍子胥奔吴后,谋求霸业,在原邑基础上大规模扩建,筑城周长四十七里余,并在城内外疏浚开凿了整齐的河道,以其居民枕水而列居,藉此形成整齐并列的水道和街衢市坊。这种棋盘式的基本格局,历经2500年,至今犹能保存。这在世界城市中是非常罕见的。

越灭吴后,越国疆域遽然膨胀,故越地多山穷苦,为了加强对新王国的统治,在古代交通极为艰困的条件下,国都必然移向国家的中心地带,于是迁都于吴。这乃是苏州发迹的开始。

秦用郡县行政以后,以故吴越地方为会稽郡。苏州以旧都理所当然成为郡治。而自两汉到孙策建国于吴,苏州巩固了它作为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晋南渡后,中原皇族和士大夫精英分子,与江南豪富交流融合。六朝时代的吴郡,主流文化渐乃蔚然乎大观。而旧吴地的土著痕迹,从此渐趋于消失了。

隋废郡而设州,以姑苏山名吴郡为苏州。此苏州名称之始。炀帝时,以其好征伐。求粮饷转继之便,开凿运河。从此苏州成为帝国大动脉上的核心城市。

自此,从唐至民国,苏州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以其似乎无限的稻米赋税,通过首尾相接北上的船队。供养著庞大帝国的无底欲壑。屡被掏空,旋又藉其惊人的自然优势和勤苦如工蜂的人民,迅速恢复满血。白居易奏疏说 :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为最大。

时隔千年,如今苏州的输税约占本省四分之一。而苏省又占全国的数分之一。可见一国政治经济的格局,在曆史地理因素的强大影响力下,是不会轻易转变的。

苏州的衰落始于咸丰间,太平军东下,席卷江南。诸城皆残破,人民十不遗半,仅开埠后的上海因有租界而得幸免。

忠王府这个景点

简直是对苏州的讽刺

太平军攻入苏州前,守军以阊门外市肆纵横,为防洪杨部队藉资军用或以为掩护,将最繁华的阊门外山塘一带烧荡一空。其中富商豪贵大都避走上海租界。而一般平民很多赴水投缳而死。这是近代苏州衰落而上海掘起的开始。

说到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波及东亚以后,港口和铁路取代运河成为最重要的城市资源。这是苏沪地位互易的根本原因。

民国时,苏州以位于政治中心南京和经济中心上海之间的位置而重新振作。在20世纪30年代的黄金十年中迅猛发展。取得过短暂的辉煌。现在的古城中心观前街,则是当年繁荣的留存。日本入寇后,汪政府以苏州为江苏省治。

迨1949年政治中心再次北移。中枢以国家计划统筹全国。又以中苏美之间的亲恶不定,苏州以过于靠近海岸,在全国的经济布局中不被重视,一度长期落后于无锡,徐州等地。遑论东北华北甚至三线的重工业基地。

苏州最近一次的掘起,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其时的大历史背景,乃是中国通过反苏伐越而对美输诚后,西方政治家希望通过将中国的经济纳入世界贸易的系统中,进而影响中国人似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以消弥冲突的根源和东西方间价值的鸿沟。具体到事务上,也就是说,支持中国以其人力和资源以及行政的优势,在全球分工中取得一个适宜的位置。自经济开始,渐以及乎政治,从而融入主流文明。

而当时的全球产业分工,又正值从欧美到日韩,复又到四小龙而再向外的第四次制造业转移。苏州很好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又与新加坡合作,在当时最高标准地规划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工业产业布局,于是在十数年间超高速发展,迅即占据了经济总量全国第五的位置,甚至一度有弯道超越广深的可能。

但是在大国政治和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苏州的传统制造业优势不再,大量低端制造业迁出,高端制造业的利润再投入积极性却持续下降。而产业政策重点转向后,虽然大量投入科技创新,又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不能完成孵化,产业昇级遇到瓶颈。于是苏州的经济形势发生顿挫,其发展势头逐渐衰落下来。

目前苏州的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七,落后于天津而略佳于成都。相比这二个城市,苏州的优势因素非常明显,而劣势的原因也是理所当然,因为苏州的地级市身份,大量的行政,教育,医疗,人才资源不及省会。比如这所近千万人口的城市,仅有3所3甲医院,没有985高校,211高校仅有1所,足见其瘸腿跛足之势,然而由于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却也不是一官一时可以救弊的了。

两个偏见:吴人的文弱与嗜甜

2

江南一语,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几乎代表了汉民族的容颜,以及中国人生命中最隐秘和最温暖的那份情感。

作为吴都,苏州的文化风土,无疑乃是这个符号所代表的实质内容。

在远古良诸文化时期,吴地人民断髮文身,食鱼稻。敬畏鬼神而重义轻生。到春秋时,著名的刺客专诸和要离都是吴人。在国家层面,吴军曾西破楚,北进侧于山东丘陵,与晋会盟于黄池。当时的吴军衣甲鲜明,以白衣军,红衣军各万人分列成阵。依次鼓噪而进。远望如火如荼。这个成语沿用至今,《国语·吴语》记载说:(吴军)“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足见当时吴国军容之盛。

秦末项羽起兵于吴,他的基本部队,即是八千苏州子弟兵。后来战败,不肯渡江东还,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即没脸再回苏州了也。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当时吴人的好勇尚武之风。

西楚霸王的八千子弟,是江南人

三国时代,名将陆逊和陆抗皆吴郡人。他们几乎以一己之力,阻止了蜀汉和西晋的扩张。而他们雄姿英发而足智多谋的形象,亦成为中国儒将的典型肖像。

到唐宋时期,苏州人尚武从军成风,南宋范成大认为,吴人乃天下精兵,好战轻死。而当时每年的5月初5,吴地则有格斗比赛的风俗。

元末张士城定都苏州,轻徭薄赋,吴人爱戴之。及明军动地而来,苏州孤城,平地似不能守。而出人意外的是,苏州人深沟坚壁,为张吴坚守达八个月之久。甚至拔屋为炮石,军乏粮,则在城中就地垦荒而食。现在的苏州城中仍有南园,北园的地名。

张吴败亡后,明太祖在苏州实行了倍于别州的重税和严厉的政治整肃,苏州以沈万三为代表的富商集团,和以高启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被残酷清洗。而数以十万计的居民则被集体迁往江北,至今三泰地区俗语"上苏州",即为睡觉之意,意即梦回姑苏的家乡也。在社会控制方面,则大开告密之风,凡所街巷谈论,涉及张吴者皆治重罪。至今吴语中的"讲张",犹即是闲聊之意。

无论是面对元军还是明军

张士诚都率领苏州人交出了高分答卷

明末内外交困,税赋如山,苏州市民群起抗税,及官降罪搜捕,5位市民挺身赴死以保全余众。死后安葬并立祠于当时最繁华的山塘街上。张溥作<<五人墓碑记>>以旌其忠义,成为千古名篇。但也仅此而已了,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权觉醒的萌芽,旋即因明清的易代而被扼杀。

苏州民风的彻底转变,出现在满清时期。

满清以夷虏入主中华,又欲以正统自居。所以对文字和思想进行严厉的控制,从奏销案到哭庙案再到通海案。以金圣叹为代表,凡对统治者表现出反抗迹象的文人,多被屠杀,并祸及亲朋,其左右牵连,殆如瓜蔓之抄。以求达到人人自危的震摄效果。

同时,明清二朝统治者,又极力推崇理学,即以官方的唯一解释来限制住儒学经典中的生命力,以求禁锢人心,保持政治和社会关系的既有秩序。自此,新思想绝无可能出现,创造力自然无从谈起。即有外来的新事物,多被视为奇技淫巧。这样,在屠刀的威吓和功名的诱惑下,苏州人如同江海里的群鱼,被赶进了池塘,不得不将其所有精力,转务科举,皓首穷经,以求入皇家之彀中。以满清三百年,苏州的状元竟占了全国总数的1/4,而吴地的民风,遂乃渐趋转弱了。

苏州的饮食,北人皆畏其甜。而吴人则多笑其伧。说盖因苏州自古富庶,而蔗糖之物,非过岭不可得。千里转运,其直自然不菲。所以吴地古风以食蜜糖为富贵。市人竞相仿慕,遂成今日之风俗。

其实在宋南渡以前,中国的饮食风俗,则是南人重咸,北人重甜。于今正好颠倒,这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在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及人口分布重心都在河洛一带。京师地区,远较南方富庶。所以是时吴地进献皇家之物,皆要加糖裹蜜。隋炀帝时,吴郡所进蜜蟹,谓"贴以镂金龙凤花鸟,为食品第一。"

南宋陪都杭州以后,豪贵士人的饮食风俗遂流布于江南。南宋<<梦梁录>>谓,"南渡以来,几二百馀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

其实,如果用一个字来概况苏州菜的特点,则绝非甜字,而是鲜。

与很多人印象中所谓传统"苏帮菜"的浓油赤酱不同,就家常苏州菜而言,最重要的乃是食材的新鲜和烹饪成品的原汁原味。这种要求甚至不仅限于厨师,而是每个家庭主妇都从小耳儒目染的。苏州人日常口头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所谓"清爽",这并不是偶然的。

比如一道腌笃鲜,每个苏州人家的做法便极其不同,但就其食材而言,冬笋,鲜肉,火腿。则必须新鲜爽利。否则即便高手烹调,其亦不副苏州菜之名。

江南名菜腌笃鲜

苏州的饮食传统中,船菜至为悠久而最富盛名,白居易刺守苏州,每携歌伎舟游太湖,湖山之间,听任风帆,所适一无不可。其人则饮宴作乐,至数日不归。他曾作诗讚叹菜餚的精美说,脍缕鲜仍细,蓴丝滑且柔。又寄诗元稹: 报君一事君应羡,五宿澄波皓月中。

苏州人家,讲究与时而食,从春天的金花菜,马兰头,青蚕豆。到秋天的蓴菜,鲈鱼,鸡头米,大闸蟹。苏州人的日子,仿佛是在认真翻阅一本精美的图书。从第一页到一年的末尾。鸾刀镂切,精彩纷伦。

才子名园:风雅的范本

3

清以前,苏州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乃是明初的高启,他以文字得罪独裁者,而惜乎中夭。

高启为人清高而耿介,厌绝名利,和传统的乡愿式文人不同,他对民众的疾苦和社会不公抱一种悲悯忧愤的态度。他的诗歌清健儒雅而又雄劲质朴,多佳作,其风度远出同流之上,直至钱谦益的出现。

钱谦益是常熟人,他并非以诗文,而是以和柳如是惊世骇俗的爱情而广为后世所知。他早年即颇负才名,后来混入东林,无可避免地卷入了党争。直至南京政权覆亡。他的著作极富,成就最大的是七言律诗,而其中最优秀的,则是表达易代之际复杂感情的<<西湖杂感>>二十首。

弘光帝时,他在南京礼部尚书任上出城迎降满清。当初,其妻柳氏劝其赴水殉国,他答之以湖水太冷。后来入宦满清,但并不开心,虽然小心翼翼,但仍屡遭牵连下狱,以其贰臣身份,自然倍遭凌辱,遂晚境凄凉以死。

钱牧斋人品不行

但其诗是清诗超一流的高峰

相比较文学上的两位不那么出名但很杰出的诗人,苏州历史上艺术成就最高的是绘画和造园。

苏州的绘画,从晋南渡以来,即名家辈出,目不暇给。从张僧繇到丁谓到黄公望。这些第一流画家的成就,形成了苏州画派的传统和源流。至明代,沉周,文征明,仇英,唐寅的出现,把苏州画派推至巅峰。

此即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明四家。明四家以沉周文征明师徒为先驱,他们于文学颇有造诣,学养亦佳,在绘画风格上继承了元代黄公望,王蒙一派文人画的衣钵。

唐寅的画风清丽严谨,融汇诸家。他也是沈周的学生,但成就不及文征明,而且他命运多舛,虽然才华横溢,但动辄得咎,一生屡遭专制的迫害和命运的戏弄。他的凄苦遭遇,和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他放荡快活的生活恰成反比。而中国人却宁愿相信他是一个智慧而快乐的人。

唐伯虎诗不怎么样,画还是一流的

文征明在明四家中成就最高,他性格温和,但极为正直。虽然曾任京官,且画名甚盛,但从不肯为黄门和权贵作画。

他学养深厚。在绘画技法上,用线条精緻描写他的内心,有时使用模糊的技法,那些微妙的感情就从那些灰暗的部分流露出来。他最著名的是<<听泉图>>,阅读类似这样的作品,让人从中感觉到一种虚无,一种向往之情,和一种先知般的悠然和寂寞。

再说苏州园林。苏州园林的实质,是微缩的山水,更是隐于闹市的山林。所以它的造园,即是要用匠心安排出和谐的人与自然。

拙政园借北寺塔为景

是造园的经典手笔

这似乎很矛盾,其实不然。因为当一个造园者意识到,他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他所谓的匠心,从未也无从逃脱出这种天地之间无形的秩序时。那麽他就平静了,因为只有平静了,才有真正的激动。也才有了那些胸中的丘壑和苏州的园林。

从东晋到近代。苏州的园林一直与苏州的文人相从。最为著名的是宋代的沧浪亭,它以楚渔父沧浪之水的隐喻而命名,北宋诗人苏舜钦得到它,苏的朋友欧阳修为之作对联说: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是的,苏园的灵魂,就是有情,它是诗人心目中一个理想的存在,一个美的模型,一个诗意的寄托。

曆代苏园现存数十处。除沧浪亭外,佳者有拙政,艺圃。而网师园以八亩之地号为小园极则。是于小处见大,于曲处通幽,于平地经营丘壑的典范。感受到这点,也就触及到了苏园背后的美学原理,以及那若有若无的中国式哲学了。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