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小说,历来都是被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是人们酒足饭饱后,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说明白点儿就是——精神消

小说,历来都是被当成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是人们酒足饭饱后,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说明白点儿就是——精神消费。对于多数还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大众来说,小说这东西真是百无一用,它不能换来钱、换来衣服、换来柴米油盐.......,他们最迫切的问题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一个站在街头落魄找不着住所的乞丐,他是绝不会考虑先去考虑看书的。但也有的人,宁愿捡破烂也要坚持读书,比如上海的沈先生,在没被捧红之前至少还是安静的看他的书的,自从开了直播,有了粉丝后,他被卷进了“游山玩水”的大秀境界,书香味怕是越来越淡了。

当然今天,之所我能在胡乱写点东西,也是吃饱了后闲的,做的无用之功。我希望自己是有有闲阶层,而且现在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进阶。因为人生做些无用的事才是保持在最舒适、最自然的状态之中的,把一整天都投入到无比繁重的劳动中的人只是为了活着而工作,人生就像上了发条的钟表,一刻也不能停歇,就这样子的度过一生?是不是很无聊呢?抛开些功利性的东西,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个人面对这这浩荡宇宙才会觉得自己存在过,尽管这是无用的,但它会让你明白,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譬如我,读小说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尽管它是无用的。因为这是愉悦我自己的。

可以说,我读的小说99%的对于我没有什么实用处的,可是这不代表读跟不读是一样的,就像网上流行的一句话说的:“知识就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说到我读过的有用的这1%的小说里,有过实际指导用处的首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它可以说是我的“圣经”。在我人生最无助的时刻,当我在孤独和绝望的悬崖边上来回徘徊,几乎差点自己要放弃了自己的时候,我便想起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大海中与大马林鱼斗争的形象,最后尽管他在于大鱼缠斗三天后,鲨鱼夺走了他的成果,他回家时,马林鱼只剩下一个骨架。他的那一句“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可以被打败”,像潮水一样的冲击着我的心灵暗礁。人生最大的就是不是外在的敌人,而是是自己,要时时刻刻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没有谁可以打败自己,只有自己会打败自己。

人生的缺点会让人趋利避害,贪生怕死,往往追随自己天性的弱点去活着的人,往往是一事无成,是生活的“懦夫”,甚至有的人因为生活中遇到一点点的挫折便心灰意冷,寻死觅活。而圣地亚哥老人是一个生活的“英雄”,他是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独立的个体,他常梦见“狮子”,因为狮子有狮子的尊严,他有他做人的尊严,他不依靠别人来乞食,他一直靠自己的劳动来自食其力。有尊严的、独立的,凭借着自己的顽强去和命运作斗争,我很喜欢这样的硬汉。

圣地亚哥是小说的主人公,这样的“硬汉”在生活中也不少见,我觉得如果让我评选,那中国的农民绝对能评得上生活的“硬汉”,而我亲眼见到的便是我爷爷。爷爷是1942年出生的人,生在一个赤贫的农村家庭,从小一直给地主家放羊,自己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十几岁前穿的是草编的衣服,家里最贵的东西是炕上的羊毛毡,人到中年却又突然失明,可他是一个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不劳动就失去了生活的来源,何况七个人的大家口需要生活,他在失明后独自一个人上山下地,他出去撞到过墙,鼻子额头撞得血沫横飞、他过桥掉到掉桥底下,脚趾摔断,但这些都没能让他放弃劳动,几十年了,他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和一路顽强的跌跌撞撞把村里周边的地形刻在了脑子里,他用一根柳条削成的拐棍做向导,每天仍然坚持下地干活,风雨无阻。他看不见,用手摸着割麦子,用手摸着除草,用手摸着翻地......,即使别人一天干的活,他要三天才能干完,即使大自然有时候会让他一年的艰辛劳动付之东流,但他毫无怨言,来年春天仍然在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春来秋往付出牛马般的劳动,把劳动当做生命的必要。如今77岁的年龄了,他还和奶奶一起自食其力,自我耕耘,虽然没有以前种的多,精力也不如以前了,但他是我心目中的“超人”。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爷爷。而不过他们的战场不同。圣地亚哥的战场是辽阔的海洋、爷爷的战场是反复耕种的土地。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正是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它给予弱者的灵魂注入永不服输的性格,让一个人称为“超人”,成为不可战胜的“硬汉”。

《老人与海》,这本小说我来来回回的读过两遍,它给如果说读小说真能有什么用的话,我就推荐它吧。因为它会让你避免成为一个生活的“懦夫”。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