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耀金陵 】赵冷月书法精品展9月12日在江苏美术馆启幕

null

书法在线讯 据悉,“月耀金陵—- 赵冷月书法精品展”将于9月12日上午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周一闭馆,免费领票,凭票参观。

null

赵冷月(1915.3 - 2002.11)

赵冷月先生(1915.3 - 2002.11)别署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1950年移居上海。曾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生前出版有《赵冷月墨迹选》、《赵冷月八旬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 赵冷月卷》等多种。赵冷月先生初从晋唐楷、行法度,于各类书体无不穷究其递变之迹。中年后转学汉隶北碑,尤勤于《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龙门二十品》、《张迁碑》等。自谓“博采众长,遍临百家”。至晚年形成臻于神化的笔墨风格,达至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先生晚年提出“松绑”艺术观,在“有法”和“无法”中寻求自我。既坚持“无一日不抄碑临帖”、对传统法度的遵从,在创作中又力求“破法”、求新,其书法创作风格的丰富、多变在现代书家中无

出其右。

赵冷月先生在长达七十余年的书法创作实践中,对于传统经典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具有雄厚的积淀,并对馆阁体书法和流行书法庸俗化倾向作出过各种反拨,由此产生的艺术精神也自然发挥了对当代书法的引领作用。他说:“书法艺术有一定标准,什么标准:接受和积蓄古人优秀的传统多,但不是依样画瓢、更不是将字写规整了便好;写字仅求规整是馆阁实用体,与书法艺术是两码事,真正的书法家要具有创作个性,越强烈越好,要有自己的面目,当然这种面目不能是刻意做作的结果;作品要有更丰富的变化,有浓郁的韵味,或平淡天真、或清纯雅致、或雄强奇崛,这便是标准。”

null

赵冷月先生晚期作品或疏野洞达、或淹润细密,粗而不犷,细而不纤,彰显内力内美,步入一片化境。赵冷月自称并非为变而变的“晚年变法”,堪称妙偶天成。其作品在书法界曾受质疑,及至今日则被广泛认可,时间跨度达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趙冷月书法引来无数的追随者,对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他晚年书风的奂然而变,是从数千年传统碑版中的萃取,与自己艺术个性的最佳契合,以达到海派书法史上的另一个高度,其主要阶段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健时段相一致。这位独树一帜的海派书法家创一代书风,被誉为上海书坛的骄傲。

null

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到来之际,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十竹斋艺术品投资公司、赵冷月书法教育基金会承办此次展览以展现建国以来,海派书法艺术在观念性表达方面,继承数千年艺术传统并取得创新发展的风貌。

——回顾——

2015年6月27日于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海上明月】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和书法家发言。

赵冷月敢于对自己的书法环境

提出批评的胸怀令人感佩!

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刘正成

null

今天看这么多赵冷月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记录的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震撼,我对他的认识,通过今天看了这个展览而更加深入。

1999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和平饭店,跟赵冷月先生作了一个关于当代书法创作的采访对话,名为《要阳春白雪,不要下里巴人》 。这个采访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第七期上,当时的这个采访在书法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我想就这个谈话提三点简单的感想和意见,也是对1999年那次采访作一个回顾,以寻求其现实意义。

第一,赵冷月书法对我们的审美启示。

我们从风格上来探讨他的审美价格,在这次谈话中,他给我们谈了他喜欢什么,他早期喜欢的欧颜,晚年喜欢汉魏碑刻,尤其是他对宋代人进行了很深入的探讨,研究了苏东坡、黄庭坚、米芾,他认为苏东坡比米芾好。他说米芾刻意,苏东坡坦然。我觉得这是一种境界上谈了他的想法,他谈他的晚年的书法的时候,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到不会写。他说会写到不会写这个过程最难。他是在中国整个历史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他要学习中国古代书法的经验,他学习古代书法经验的目的是为了创造他自己的风格样式。这一点我认为他是比较成功的。他的风格选择,最后达到了不会写的境界。我觉得这是我们理解书法的重要的要领。我们一般是用王羲之,米芾的点画的标准要求,而他正是对这种观点的否定,我认为他达到了坦然的境界,为我们的书法界立了一个很重要的风格的制高点。80年代中国书法发展的时候,对全球引起了震动。1999年,他说我们1998年办的巴黎书法大展,从吴昌硕的作品,讲到齐白石要拜吴昌硕为师,但吴看了齐的画后讲不要拜而要交朋友。但齐白石的书法与吴相比,则有距离。差在哪里呢?差在不干净,弘一法师的书法就好在线条干净。线条干净很重要,写得大气也重要。这是什么意思呢?他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语,我们要结合自己的书法,和古人的不同,今天我看见了当代的书法的追求,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的风格特征的不多。怎么样掌握自己的尺度,今天我看到他草书写的非常好,他在用笔用墨上去变化,他的隶书是用的汉简的写法。他说会写大字的人就会写小字,会写小字的人就会写大字。我今天看到他的书法,回顾我们当代的书法群体的时候,在今天仍然是很重要的书法作品。他对中国历史的一种超越和他对自己的超越,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重要的,值得研究和学习的。我觉得这方面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启示。

第二,曲高和寡与艺术民主的悖论。

艺术的追求一定是曲高和寡,在他生活的那个时候,觉得他好书法家是不多,他们给我讲的,有一个研讨会,批评赵冷月先生书法的一个研讨会,这个录像他自己看了几十遍,我想他应该问什么问题呢?一方面,我还有什么问题,第二方面别人不能理解我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他反省自己,今天我们的书法的发展,包括我们现在书法展览的人才的选拔,如果赵冷月先生的作品在评委的选择肯定是少数票。艺术民主的人文的追逐最优秀的作品,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一定范围内投票的话,投票的不是很多,往往选出的是比较平庸的,风格独特的书法家应该怎么认识他,成为我们这个社会值得研究学习的对象。

第三,文艺批评是领导文艺进步的唯一手段。

他说北京书法不错,我们上海不行,我说这个老先生非常有胸怀,敢于对自己的环境提出批评。他说协会工作很重要,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存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老、中、青书法篆刻家的积极性。北京的同志见识比上海广,看得也多,认识也高,上海不行。当时周慧珺先生是主席,还有秘书长是沃兴华,作为一个老先生很支持本地区的,敢于向创新路上迈步,敢于有所动作,敢于客观的看待事情。一般的说,一个小圈子也好,一个地区也好,都是认为自己老大。赵冷月先生提出了一个批评,他说我们要有新鲜的空气。一个书法家他在这个团体里面他怎么给自己一个环境,他也愿意为这个环境出力,我们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他特意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也是他的深意,他希望在书法这个环境,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尽力,特别是他对青年人的期待。我想能提出这个问题,有这个胆量的人,上海书法家中间没有几位,有一位就是赵先生。我们书法圈的人,特别是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文艺工作需要策划需要运作需要协调,但文艺批评是领导文艺进步和质量提高的唯一手段。

我看了今天的展览,回想15年前到16年前的谈话在当时都很有影响。我也希望上海对他进一步的研究,把赵冷月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发掘。

null

去功利化以实现自己的艺术创造

——赵冷月书法研讨会发言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何应辉

null

赵冷月先生是老一辈书法名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有独到的杰出的贡献。我谈三点感受:

一、赵冷月的淡泊、坚定、切实、深入的精神境界与风骨对于功利主义的泛滥、浮夸是一面镜子、一副清醒剂

看到沃兴华先生在中国书法报上所写他与赵先生的交往,得知他晚年从事书法和日常生活的一些境况,颇生感触,联想到我的老师陈子庄先生,以及那一时期其他一些老书画家。他们那种不务浮名、甘于寂寞、终生不懈的对艺术的真诚追求,那样的淡泊、坚定、切实、深入,其精神境界与风骨,对于功利主义泛滥、浮夸虚妄之风盛行的当下书坛,正是一面镜子、一副清醒剂!

书画本寂寞之道。陈子庄先生说过,出以私欲心、名利心,则成为书画家最大的“障”。黄宾虹先生针对彼时的时弊也曾指出:“以展览欺愚众,以高值骇吓富豪,此颜习斋大儒所谓诗文书画天下四蠹。”当下有关领导者也正提倡文艺家静下心来,作品才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这些。都值得很多以书名家的时人痛加反省!

二、脱离碑帖二元的认识误区,与天地精神独往来

赵冷月先生的书法,早期研习唐宋(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等),在文人经典的范畴内学习、积累、借鉴,晚年上追秦、汉、魏。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呈现为两大系统;一是以二王为源头的文人草、行、楷书,一是以先秦两汉为源头的篆、隶、草、楷书。后者是中国文字、书法的原创期。这两大系统是一先一后相承接的,而不是平行的或相互对立、排斥的,更非清人北碑南帖之说所能尽概。一百多年来大量的考古成果已证实这一点。我们对书法传统的理解早该脱离碑帖二元的认识误区。赵冷月的书法出入于上述两个系统,而最终立足于汉魏;在创作中则随其性情,发乎本心,通融物我,化而自立。其实,除了借鉴发扬,最根本的依据乃是本乎于己的内在需要,乃是与天地精神往来。因此,他才能进入一个自由的、超逸的境界。这是一个很不易达到的境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并非为新而新,刻意异于时人。而其中的“现代”,则本是赵先生所处时代的精神折射,亦非评者所理解的“创”新。在我看来,他的书法难能可贵就在于古拙天真,心无挂碍,就在于“豪华落尽见真淳”,而不在于什么“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细考赵书之构字,甚具传统根柢而富性灵机趣,“无法”而有法,因意用法而不拘定法,因而轻松自然,不落造作斧痕,这恰是他胜于沈增植、徐生翁之处。

三、不讲名利得失的坦荡与坚定,按照内心追求去实现自己的艺术创造

前述赵先生创作中所反映的思想之自由,来源于精神的独立。这是最值得提倡的文化人的风骨。他主要活动的年代,正是以沈尹默为代表的帖学在上海称尊的时期,但他却能不苟同时流,“豪杰挺然风气外”(赵熙语),按照内心追求去实现自己的艺术创造并取得成功。如没有对于艺术的真诚与卓识,没有不计名利得失的坦荡与坚定,是断不可能做到的。

null

赵冷月先生给我们的十大启示和两点学习

——在赵冷月书法研讨会的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胡抗美

null

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理论研讨会,是对赵冷月先生的书学思想及创作风格进行学术讨论与思辨,很有意义。今天这个研讨会是高规格的,不仅有书法界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批评家,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由于研讨主题具有丰富性、敏感性,也有一定高度,因此大家从不同角度来关注研讨主题。内容丰富,观点新颖,既对赵冷月先生书学观念、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又在赵冷月先生书学思想及艺术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有许多闪光的思想。我们以这种形式来缅怀赵冷月先生,是我们书法界甚至是书法史上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不寻常的展览和研讨会实现了赵冷月先生生前的愿望,我相信赵冷月先生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时间关系,我对研讨会的总结不会更多耽误诸位的宝贵时间,我只想利用我总结的时间,把诸位发表的一些精彩语言再回放一下。

从赵冷月先生的艺术实践中大家得到很多启示:

一是“书法从不会到会难,从会到不会更难”。

这是针对赵冷月先生的艺术变法难度所讲的。从会到不会如同剪断婴儿与母体连接的脐带,从此,开始了新的生活。“会”是母体给的,“不会”是后天个人的成长。

二是有人说赵冷月先生的书法作品是文人书法,他的书法有文人气。

这种见解我觉得很有意味。怎么看待文人气?工工正正,老老实实就是文人书法,就有文人气吗?张旭作狂草,《肚痛帖》、《古诗四首》就没有文气了?文气表现在点画、结体的质感及千姿百态的变化和它们组合、对比后产生的关系上,表现在作者细腻而真实的情感上。文气涉及到书法主体的身份,同时要靠作品说话。我们说,在艺术中的大红大绿相配,稍不注意便显得俗气。在绘画中,画家们运用红和绿这两个颜色的时候都是很谨慎的。但是在我们的中国美学史上,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她把红绿搭配的非常到位,那就是李清照的“绿肥红瘦”,这是多么高的境界!赵冷月先生敢于去碰这种大红大绿,在大红大绿度的把握中表现出他的文气,表现出他内心世界的升华,他是真正理解了他要写的东西。

三是书家,首先要把内心洗干净再去做艺术。

这个观点我觉得也是很好的。艺术是无功利的,艺术家要心底干净、敞亮、纯粹,这是做好艺术的基本条件。书法家也一样,如果浮躁、计较名利、不研究问题,一心钻营市场,追名逐利,艺术不会有高度,更谈不上攀登高峰了。

四是书法空间的塑造和内心世界是相关的。书法的空间变化、空间创造,空间的运用。

我认为与作者内心世界是一致的,都是他性情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比如说作品创作中的夸张、收敛等,表现形式是粗细长短,大小正侧,但这些不同的空间形态的出现与内心的活动有关,两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

五是曲高和寡。

艺术上的一个创新式样,往往很难附会人们的习惯审美定式。有观众在展厅说,赵冷月先生写的字,还没有我们家孩子写的好。赵先生也是从孩子时开始学习写字,经过了长期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又广泛涉猎古典碑帖,在二王一路帖学上下过很大的功夫。他的书法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艺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60岁后,再次进行变法,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了一定境界。就是展厅展现的境界。那么,他的字真的不如他们家孩子写得好吗,很值得深思。我也参观过一些书家的展览,听到的赞扬声说:“写得真好,像王羲之写的一样。”我都听不懂这是在批评还是在表扬。

六是有人说,赵先生的价值打破了书法的审美僵局。

赵先生的作品的确很震撼,实际上就是打破了审美僵局,他告诉我们,欣赏书法要多一些审美视角,审美的视野要开阔,审美的渠道要通畅。有些东西我可能不喜欢,但不能说它不好,这也是一种包容。

七是“从有法到无法,真的无法吗”?很有意思。所谓的从有法到无法是讲法的升华,不是说赵冷月书法中没有法,他只是把法融入到他的点画当中,融入到他的造型当中。赵先生的变法也是法,但变法的“法”不是技,是道。道的东西不是让人们一眼便能认出来的,要有欣赏的能力才能享受个中滋味。一个经过严格书法训练的人,无论怎么变法、用法,怎么可能没有法呢,可能吗?应当知道,此法非彼法,这是对法的发展。

八是继承和光大中国书法传统的问题。

继承是精神上的继承还是式样的再现?这是个争议不休的问题。我也看到了很多文章,批评当前书法的某些现象,如“伪传统”,“伪二王”等,有些文章认识还是比较深刻的,它涉及到了书法的本体问题。传统是一个系统,是一种精神和基因。所谓系统,是说它的丰富性。作为一个书法家肯定是绕不过二王的,不懂二王,没在二王上下过功夫,那叫什么书法家?但是不能说在一件作品中,看不到二王就认为不是传统。从明清之后,“二王外有书”的声音已经非常的大,大家都在讲,要回归。回归就是回归传统,把二王放在传统这个大系列去看待。

九是有人说赵冷月先生的“书法有写给自己的,也有写给别人的”。

这说明写给自己的与写给别人的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不是赵先生的主观愿望,而是写给别人要受到别人的约束。今天在展厅展出的作品,大部分是写给自己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也表现出了书法的时代特征。

十是当今的一些作品浅层次地表现技法,故而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现象,因此提出“回望赵冷月”这个重要命题。

赵先生的意义在于变,在于古,在于深。“只看到技法,看不到技法背后的人”,两者谁重要?是法重要,还是人重要?法是人掌握的,人掌握法的目的是规范自己,规范之后,人要有作为,这个作为就是创新。技法很重要,但它是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它像一座桥梁。这个桥梁一定要坚固,但是你不能老站在这个桥上,赞叹桥梁是多么的坚固,多大的水都冲不倒,可这于艺术有什么用啊?因为艺术殿堂在彼岸,要走下桥梁去进入艺术的殿堂。

以上我回放了大家的“名人名言”,诸位讲得非常好,我也非常感慨。我在思考通过这个研讨,我们应该向赵冷月先生学点什么?

第一点,我们要学习赵冷月先生永远不满足的求知欲望,活到老、学到老、变到老这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近30多年的书法经历说明,那些一代一代在书法界留下来的都是不满足自己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都是活到老研究问题到老的人。有人说,当今书法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但是有的人却一直走下来了,有些人遇到这种那种的坎坷,人家也一直走下来了,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永不满足。赵冷月先生的的意义和价值正在于此。

第二点就要学习他的永远不停歇地探索的精神,有责任敢担当的文人精神气质。

赵冷月先生没有风光一时,他留下来的是他的意义。在他的生前,并不是具有一群一群粉丝的人,他没注重宣传,也没有钱。但是他有他的执着,他有他的操守。他探索传统与现代,这是他观念上理论上的追求。他实践继承创新,这是他在创作学习过程中一直是坚持的。我们说赵冷月先生作品当中传统信息,非常的丰富,这和他的经历是有关系的。他早期学习帖学,学习唐宋,到中期开始接触碑铭,北碑这一类,都体现出对传统的修炼。只有有深厚的传统,才有创新的动力,才有创新的勇气,才有创新的能力,因此他敢说“豪华落尽见真淳”。现在我们不敢把“豪华”放下,而赵冷月先生不把“豪华”当成一回事。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懂生命的艺术家,他认为这种“豪华”的东西都是一时的,而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所以他80多岁还勇往直前,这是他的一幅对联所讲的。他还说,我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即使是丑一些,但这是我的精神花朵,是没有虚假的。这就是他的创作动机,也是他的创新动机。

null

心以为是,不敢不为是艺术家的良心

沃兴华

null

赵先生的百年书法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具体由家属操办,家属与很多书法界人士不熟,因此委托我来帮忙做些具体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也很少参加书法界的活动,但是这件事我爽快地答应,觉得这是我必须做的,理由有三:第一,赵先生的字好,确实好。第二,赵先生对我帮助大,非常大。第三,现在的书法界对他不那么了解和理解。

我觉得既然做了就要做好。开始我担心,赵先生故世十几年,在这十几年中书法界的变化很大,赵先生的子女也没有做重要宣传,书法界很多人是不是还记得赵先生?展览会开幕时那些人会不会来?但是在做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赵先生仍然活在当下,活在当今真正书法家的心中。因此我在联系请人,包括请人写文章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个电话搞定的,这让我非常欣慰。今天有那么多人来看展览,又有那么多人来参加研讨会,发言那么热烈,都说明赵先生的书法在今天依然是有强大的生命力。

赵先生晚年最大的愿望是在北京办一个展览,他往常跟我讲这件事,讲的时候情绪激动,神采飞扬,但是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已经不行,根本就无法实现,我在听他讲的时候,心里常想“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应该改一下,叫“哀莫大于心不死”。赵先生对书法的执着,让我非常感动,终生难忘,因此今天的发言,我不具体讲他的创作方法和风格特点,只讲我在与赵先生接触中所感受到的精神力量。

我在赵先生家里看到过他写的一副对联,下联记不得了,上联内容是:“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他晚年变法,敢于把字写“丑”,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像古人说的造次于斯,颠沛于斯,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人,这一点对我影响最大,艺术家的创作就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心以为是,不敢不为。”这是艺术家的良心。

赵先生以前住在福州路,上海的文化街,我到书店去的时候,经常一伸脚就到他家去,每次去都看到他在写字,尽管我们年龄相差很大,他今年一百岁,我正好六十岁,相差整整四十岁,但是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代沟,每次去我们都只谈书法,他拿出作品来,问我们好不好。当我说好的时候,他会问好在什么地方,然后说还有什么不足,还能写得更好,当我说不喜欢的时候,他会说这件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很得意地向你介绍。无论你的理解和看法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他都能转化为一种促进创作的正能量。从他家出来,我常常书也不去买,就直接回家写字,一方面因为在创作上受到启发,马上想去体验,另一方面因为在精神上受到激励,这么大年纪的老先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作为青年人,更要抓紧时间。

我在与赵先生的接触当中,经常听他说两句话,印象很深刻。一句是讲“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这是他的口头禅,反反复复地讲,他坚持每天上午临摹,下午创作,对传统充满了敬畏,他的创作完完全全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另一句他常常跟我讲:“我在书法上都不输给你们,就输给你年龄。”讲的时候很感慨,表达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他有理想有追求,他觉得时间不够。孔子讲“任重而道远”,什么叫重?“以天下为己任”为重;什么叫远?“死而后已”为远。远是距离上的概念,一千一万,十万百万,只要能讲出个数字的都是有限的,孔子不讲具体数字,讲的是一生,以生命的全部过程来表示远,这是一种境界,赵先生有这种境界。

赵先生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的家属告诉我,他晚年躺在床上不能写字了,但想的仍然全是书法,他会叫阿姨把一本字帖平摊在面前,仔仔细细地读帖,他的手已经不能翻字帖了,就用头摇动来示意,阿姨一张一张地翻过去。甚至他去世以后,家属第二天在停尸间帮他整理仪容的时候,他的手竟然是成握笔状的!我听了以后非常感动,马上联想到三位艺术家的临终遗言,来楚生说,如果让我再活几年我的字会写得更好。石鲁讲如果这样就走我是不甘心的。日本书法家井上有一说“做书法之鬼”。

我与赵先生接触的时间很长,从他那里学到许多创作方法,也受到许多精神感召。比较而言,他的创作方法和作品风格我欣赏我学习,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慢慢地有所舍弃,但是他的精神感召却影响深远,历久弥新。记得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的碑文上说,先生的学问“或有时而可商”,但是先生的精神却“共三光而用光”。赵先生的精神感召我会铭记一辈子,受用一辈子。

null

书法本身就具有多样的可能性

——赵冷月给我们的启示

梅墨生在赵冷月书法研讨会的发言

null

赵冷月先生是一个探索书法艺术的人,这一点让我从内心里很尊重。

从80年代以来这几十年,我们书法界有一个空前的热潮,大家都感受到了。但是我虽然不曾与赵先生碰面,但是我仿佛看到了他踽踽独行的身影,以及他审美上的一个冷傲。我通过他的作品感受他的心里世界。

赵先生有很高绝的美学理解,我觉得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艺术家。他没有把自己的艺术探求价值落点在世俗化上。虽然世俗社会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但是他没有满足于此,他心不在此。这一点就非常难得。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功利化的时代和社会,在乎书法名利的人很多,但是赵先生算是超然的一位,所以我从内心里敬仰赵先生,这是他的人给我的印象。

一个艺术家存在于世的价值,在于他能给我们的心灵提供什么样的一种可能性,让我们的精神层次有个提升,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有一个更升华的向上的提升。赵先生的书法所进入的状态让我看到他有更深更深的沉潜。更超越更升华。这一点我认为赵先生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艺术家,他没有守成在一些既成的技法上。以赵先生的功力他完全可以守成于一个东西,壁垒森严然后坐拥一方。但是他没有。我从赵冷月先生的作品中看到75岁以后的赵冷月仍然在探索、仍然在思考,仍然还在为他所理解的那个美在追求。

我必须说赵先生所追求的这个美不是一个普泛的,大众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那种美、不是通俗、流行时尚的美。这一点就注定他走的路不是公众都能接受。他要承受他作为艺术家的某种孤寂。因为赵先生书法的价值在于他提供了生命的质量,生命对于质量的追求。

赵冷月先生一生的书写痕迹即他留下的书法的墨迹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评价,可以见仁见智。但是我觉得赵先生没有给自己画句号,尽管他的生命在88岁画了句号,但是他的思绪,他所追求的东西并没有因为他的生命的中止而画句号。赵先生的艺术给我的感觉是他仍然在进行。他给书法开启了一个从80年代以来更多的一种可能性。赵先生的书法达到了充分释放,非常忘我,超然的境界。

我不认为赵先生创作的作品都是成功之作。我认为的有的作品特别好,有的作品还是在探索中。就像人们现在评价黄宾虹,我认为黄宾虹的好多作品是试验品,是在探索,但是不影响他的艺术的高度,我觉得要拿他最精彩的作品来说话。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非常精彩的,有很狂放的很自然的走在边缘的书写,也有很收敛的,内敛的书写。所以我觉得赵先生在书法本身就给了我们多样的可能性。这是他给我的启示。

至于赵先生80岁以后的变法我觉得有些地方可能棱角稍显凌烈。但是书法界因为有赵冷月,使得80年代以来的书法更加丰富多样,我觉得这是属于赵冷月的风格,也是属于书法界的独有的风景。

null

离开文心谈传统,肯定是空谈

——赵冷月对传统的探索给我们的启示

白砥在赵冷月书法研讨会的发言

null

大家都说看了赵先生的书法展览很激动,我感觉很亲切。因为有在上海工作的经历,与赵冷月先生有过接触,所以今天的展览并不陌生。赵冷月先生比我整整长50岁。记得当年与他交谈时,完全是平等的,他从来不是那种长者教育下一代的感觉,很平等地跟我们讨论书法。所以我觉得像他这样的长辈很少。赵冷月先生的作品,我很喜欢。因为我本身对书法的探索,或者说对传统的理解也是比较接近赵先生这种感觉,所以我们有些话题可以聊得比较透彻。

刚刚很多先生讲过对传统的理解。我们现在对传统的理解实际上很狭隘,似乎一定要靠向王羲之才是传统,这是把传统理解片面化了。在二王之前篆隶的传统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下来,书法风气基本上追寻的是二王一路的书风,而篆隶的传统从唐以后就式微了,一直到清代逐渐有对篆隶的重新理解,然后才出现一批写篆隶书的书家,这是碑学的功劳所在。就我看来,碑学看似创新,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如同我们今天看赵冷月先生的书法,感觉很新,但它在本质上是回归传统的。

我觉得当今的书法创作很大程度上回复到碑学之前了,就好像觉得离开王羲之就不是传统了。刚才有人提到,其实无论篆隶还是二王,都在传统当中。笔法也好,结构也好,空间形式也好,以二王为宗的帖学与以汉碑北碑为尚的碑学都在传统的范畴当中。无论是基础性的技法还是高境界的格调,都是传统的组成部分。问题是我们把它放在传统的哪个层次,或者说哪个位置上去看待,我觉得这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脱离传统的精神,而去追求传统里面一些教条的形式与手法,那我会觉得这样继承传统太简单了。

实际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它不像西方文化,比如西方文艺复兴时候的绘画完全是科学化的一种东西,它是科学在艺术上的再现,对光影、色彩、透视、比例的理解完全是科学的。但是中国的绘画不讲究这些,甚至是反对这些东西的,至少不以这些科学性为上。不是说做不到这一点,我想中国的古人也都看得到明暗、透视与比例关系,但古人绘画就不讲究这些。相反,他们把线条提炼出来,对色彩则尽可能去简省,最后省到画里面甚至只有水墨,只有墨线。所以,这种感觉,就是中国的传统!他不是追求一种状态,很真切、很逼真的那种状态。所以《书法》杂志百期展览的同时,美术馆正好有一个米罗的展览。我在座谈时就说米罗体现的是一种东方精神。它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一定要很精致,很到位的感觉。为什么我们说米罗体现的是东方精神?因为他的绘画方式是简洁的、模糊的,表现的是心中的意象。这个才是东方的。而西方绘画后期也就是近现代的发展,实际上融入了东方的精神,而不是顺着他们西方的传统,那个古典的路线走。所以我们要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不是那种斤斤于科学精确,即如今天许多人对书法的理解一定要逼真摹仿,要逼真到像历史上的某种形式,某个书家的那种感觉。而是要通过某种形式体现它内在的韵味,那种内在的精神,而这个东西是无形的,不可具体化的,模糊的,我们可能一下子感受不到,即使是通过技法的训练,也未必能够体会到,所以它跟技法之间有一种距离。

当然这种内在的感觉必须通过技法的练习,慢慢能够呈现。但技法最终是趋向于一种什么目的?我们说艺术和工艺美术的区别是,工艺美术要求手艺做得极精致,越精致说明工艺美术大师水平越高。但是艺术却不同,艺术如果你也做得极精致,就没有让人回味的感觉了。所以我们讲技法,从有法到无法,这个无法到底怎样去理解?我不否认技巧需要锤炼,同时还必须心底有那种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刚刚几位先生讲的文心!文化,这个东西很重要。没有这个文心,中国的传统肯定是一个空谈。而这个文心又很难用语言去表述,只能慢慢去感受,悟性高的人可能感觉得到,悟性低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感觉不到。

在今天,当代书法怎样真正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是继承一种形式?一种模式?还是真正把这种文化精神继承下来?这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问题解决掉,那么我们的书法发展可能会走偏。

我想,赵冷月先生的探索,或许对我们理解书法传统带来一些启示,这与碑学带给近现代书法的启示具有某种相似性。

null

赵冷月生前创作状态

null

null

null

赵冷月书长卷东坡和陶诗六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