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礼是道送命题

图/Hollie Fuller 你们说,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里,咨询师该不该收来访者的礼物呢? 如果你

图/Hollie Fuller

你们说,在做心理咨询的过程里,咨询师该不该收来访者的礼物呢?

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不”,那恭喜你,你非常具备心理咨询职业的伦理意识。

但如果你不假思索地回答了“不”,并认为这是一道送分题,hold on,再听我们讲这么一个故事:

心理治疗师 Judith Warren 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讲述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有一名叫Tim的来访者,在治疗师休假回来后的第一次咨询时带来了这么一份礼物:一盒手工糖果。

故事到这里其实没什么特别——一盒糖果而已。正当治疗师准备做出回应时,Tim 先抛出了一个“炸弹”:“如果我是你,我肯定不会收下它。”他狡黠地笑道,“谁知道我有没有可能往里面加了点’料’呢?”

治疗师显然被这颗“炸弹”命中了,一边保持镇静,一边陷入了思考:

Tim 接受治疗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曾经透露,在他小的时候,父母会在他的食物中掺入镇静剂,等他不能动弹时虐打、折磨他。他开始害怕进食,难以入睡,以至于至今都骨瘦如柴。

那么Tim 的礼物又有什么含义呢?是在报复治疗师抛下他去休假,同时他却要像条狗一样地工作吗?又或是对治疗师的不信任与惩罚,觉得治疗师不靠谱、不足以帮他从童年创伤中恢复?

最重要的,礼物,这盒糖果,又该怎么处理呢?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要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面对来访者送的礼物,说“不”就是正确答案吗?又或者,说“不”,然后和来访者讨论被拒绝的感受,就是正确答案吗?

真实的咨询情境永远不是简单的yes or no,就像故事中讲到的那样,如果处理不好,这道“送分题”,很有可能变成一道“送命题”。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如何处理礼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伦理议题。

  •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工作的伦理守则规定,咨询师不得以收受实物的方式作 为专业服务的回报(中国心理学会,2007);

  • 美国心理咨询学会(ACA)的伦理条款则指出,咨询师应理解接受来访者的礼物所带来的挑战(ACA,2011)。

也就是说,职业伦理不允许咨询师从礼物中获利,但具体的处理方法也并不是简单的接受或拒绝,而是一个复杂的决定。

咨询师接受或是拒绝来访者的礼物,该考虑哪些因素?ACA列出了这样几个方面:礼物的金钱价值、咨询关系、来访者的动机与咨询师的动机(ACA,2011)

礼物的价值可能是最明显,也最“方便”的一项判断标准。高价的礼物会带有更多的利益成分,而这一点可以说是咨询中的“红线”。国外相关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咨询师都不会接受价值50美元及以上的礼物;而对5美元以下的礼物则更容易接受(Knox,2008)。而国内的咨询师则普遍认为,超过50人民币的礼物都是不符合伦理的(叶斌,朱建军,郑宁,2002)。

然而情况总有例外。在美剧《扪心问诊》第一季第12集中,“硬汉”海军飞行员Alex在第三次咨询时不由分说抱来了一台顶级咖啡机,理由是“想要在以后的问诊中有好咖啡喝”。

一台顶级咖啡机,毫无疑问价格不菲,是不该接受的;然而最后治疗师Paul却留下了它——原因当然不是“可以喝到优质咖啡”这么简单。

在这段咨询关系中,一边是来访者性格强势、咄咄逼人,甚至连经验丰富的治疗师都感到hold不住——坚决拒绝可能会损害咨询关系;同时,来访者身在军营,在家里也受到父亲与妻子的限制,咨询室可能是他为数不多的可以表达自己、满足自己爱好的地方。这台咖啡机正是这样的标志。

这也告诉我们,咨询关系与咨访双方的动机,对是否接受礼物的决策也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我们送别人礼物,或是有求于人,或是表达感谢,或是增进感情。送给咨询师的礼物也有类似动机:咨询结束时对咨询师的感激;咨询开始时希望取悦咨询师、得到更多关照;或是通过礼物来“制衡”咨询师,操控咨询过程;甚至还有可能像开头讲的那个故事一样,蕴含着攻击、报复或者性的诱惑(Knox,2008)。

对有控制意图、暴力与性意味的礼物,咨询师是无论如何不可接受的(Koocher & Keith-Spiegel,1998);而对另外两种动机,咨询师则需要更多地考虑对咨询关系的影响。

对来访者表达感激的小礼物,更多的咨询师会倾向于收下,考虑到贸然拒绝可能会损害咨询关系,尤其是对一些较为敏感、难以承受拒绝的来访者(Knox,2008)。而为了取悦咨询师、“增进感情”的礼物则值得更多的思考与讨论:来访者先前可能就有“送礼别人才办事”的观念,接受礼物就是对这种观念的强化,甚至可能使咨询“变味”——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变成了有条件积极关注(Knox,2008)。

咨询师接受或拒绝来访者的礼物,除了出于维护咨询关系,也可能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Srivastava & Grover,2016)。对一位新手咨询师来说,收到来访者的礼物时的意外与紧张感,可能会促使自己做出一个决策——接受或拒绝,然后,接下来就会面对大量以“后悔”或“自责”为主题的内心戏。

所以讲了这么多道理,到底应该怎么办?

作为来访者,到底要不要给咨询师送礼物?对咨询师来说,来访者的礼物到底要不要收?

讲到这里,相信已经不会有人把它当做一道简单的是非题了。对每个来访者、每个咨询师,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有时甚至也没有“正确”答案。我们在这里只能给出一些建议,让大家能更轻松地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最根本的原则,是关心来访者的福祉,不伤害来访者。 这一点也是所有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的基本原则。尽管是老生常谈,但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大量细节淹没而忽略的。所以在感到迷茫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样做真的对ta好吗?如果难以判断,那么这样做会对ta造成伤害吗?

除了伦理底线之外,建立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咨询伦理中,“有益”与“有害”只是光谱的两端,还有漫长的中间地带。甚至有时,咨询师通过适度的“越界”(boundary crossing)还可以巩固咨询关系(Williams,1997)。咨询师要了解伦理的边界,同时也要设立一条自己的边界——这样的礼物我能收下吗?我能hold住拒绝对来访者的影响吗?

真诚、明确地与来访者讨论,但要有节制。如果设立了“不收礼物”的原则,最好在咨询开始就清晰、明确地告知来访者并解释清楚,最好口头与书面的形式并用(Knox,2008)。一旦收到了礼物,与来访者讨论礼物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但千万不要过度。过多的讨论可能会使来访者感到尴尬甚至羞愧(Knox,2008)——“不就一个小礼物为什么揪着不放,我是不是做错事了?”

相信我,让来访者害怕咨询师比收个小礼物可怕多了。

感到焦虑、内疚是很正常的,但不要过于害怕犯错。新手咨询师往往会对伦理议题特别谨慎,然而过度的焦虑与内疚无疑是不利于咨询的,既影响咨询关系又影响正常发挥。再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一两次决策失误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Rimm 与 Masters 在《行为治疗》中有一句话,让我特别受用,也送给大家:

“What has been done in therapy can be undone”(Rimm & Masters,1979)。心理咨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咨询师与来访者通过长期的互相影响来完成改变,而礼物的处理固然重要,也只是其中一个瞬间而已。

最后,我们的故事其实是有大结局的:

治疗师与Tim讨论并理解了他的动机——让咨询师体会一下他自己小时候的那种痛苦。咨询结束后,治疗师还是收下了这盒糖果。拿出一颗,思虑再三,小心翼翼地放进口中——

很甜,很美味,并没有“加料”,一颗都没有。

治疗师突然感到,Tim先前的种种行为,除了让治疗师感同身受之外,也在用他的方式“喂养”着治疗师与他自己。

在下一次咨询时,治疗师告诉 Tim,糖果很美味,他很喜欢。

Tim直直地看着治疗师的眼睛:“所以说,你信任我了。”说着,他笑了。

参考文献

ACA (2011). ACA code of ethic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2), 235-254.

Knox, S. (2008). Gifts in psychotherapy: practice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 Psychotherapy, 45(1), 103-110.

Koocher, G. P., & Keith-Spiegel, P. (1998). Ethics in psychology: Professional standards and cases (2nd e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mm, D. C., & Masters, J. C. (1979). Behavior therapy: Techniques and empirical findings. NY: Academic Press.

Srivastava, A., & Grover, N. (2016). Reflections about being offered gifts in psychotherapy: a descriptive case study. Psychological Studies, 61(1), 83-86.

Williams, M. H. (1997). Boundary violations: do some contended standards of care fail to encompass commonplace procedures of humanistic, behavioral, and eclectic psychotherapies? Psychotherapy, 34,238–249.

叶斌, 朱建军, & 郑宁. (2002). 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来访者请客送礼的讨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6(3), 211-213.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伦理守则制定工作组. (2007).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 心理学报, 39(5), 947-950.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