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陵画派”齐聚上海 梳理江南文脉

“英满芳甸——新金陵画派播布研究展”9月1日—9月22日亮相刘海粟美术馆,展示“新金陵画派”五位代表

“英满芳甸——新金陵画派播布研究展”9月1日—9月22日亮相刘海粟美术馆,展示“新金陵画派”五位代表性画家傅抱石、钱松喦、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的艺术本体语言特色和实践方式,以多样性展陈形式呈现出代表性画家的个案风采,向观众传递“新金陵画派”在艺术风格上的丰富性、独特性及时代性。展览共展出“新金陵画派五老”作品25件,其余后辈作品19件,同时特邀20位艺术家参与,展现“新金陵画派”作为时代印迹在当下山水画发展中产生的传播和影响。

“新金陵画派”是20世纪在中国美术馆史上崛起、发展并产生持续性、全国性影响的中国画流派,是新中国画院建设的重要标志性成果之一。在展览中,可见“新金陵画派”代表性画家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的作品、文献、影像资料以及“新金陵画派”已故著名学者马鸿增先生的文献手稿。

南京古称金陵。清朝初年龚贤、樊圻、高岑、邹喆、李又李、武丹、施震、盛舟、王概等人会聚金陵,形成了名震一时的金陵画派。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在现场致辞中谈到,明末清初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画派“代表了当时文人画创新思潮的积极力量”,建国后新金陵画派的崛起和兴盛则深刻诠释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时代内涵。时代变革成就了新金陵画派,而新金陵画派反映了时代风尚。于是就有江苏省国画院的傅抱石、钱松喦、亚明、魏紫熙、宋文治等人便开始了为期3个月,行程两万三千里的写生。

1960年9月,江苏省国画院成立不久,“新金陵画派五老”便带领一批画家开始了为期3个月,行程两万三千里写生,足迹遍布南京、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等地,创作了一批主题性创作。通过体验生活和写生锻炼,他们探索出了用传统中国画反映现代生活的一条艺术之路,也得到了官方、学术界和人民群众的认可,这也是新金陵画派能够形成的原因之一。

当时,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都在自发性的进行这种探索和创新,但能够形成群体性风格,并得到各方认可殊为不易。新金陵画派的画家们在采风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他们的艺术作品没有政治说教,却用艺术魅力和实践证明传统中国画技法可以反映现代生活,并且可以带来极高的艺术享受。

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介绍,新金陵画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画派,这些从新中国画院体系走出的画家最早提出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的口号,自觉用中国画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侯北人美术馆名誉馆长赵宗概曾跟随亚明一起采风,让他感受最深的是,许多画家喜欢一下车就开始画速写,亚明却先去跟当地村民聊天、下棋,花时间观察生活。“他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农夫背了一筐萝卜到集市里卖,这些萝卜有裂开的,有带泥巴的,尽管现场有很多人抢购,但他要在旁边静静观察,选一个最好的萝卜。去体验生活也是要观察最能打动你,最有感受的部分。”

候北人美术馆名誉馆长赵宗概是展览第二部分当代山水画邀请展的策展人,该部分主要展现后“新金陵画派”时期部分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不同抉择和探索,折射出“新金陵画派”与当代画家在审美取向与艺术风格上的传承、影响、对照、反差等内在联系和外部流变。

“新金陵画派形成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它浓缩了建国后中国画发展的跌宕起伏,同时也为江苏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傅抱石纪念馆馆长黄戈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对文艺思想乃至艺术创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对新金陵画派乃至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与机遇。“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让“新金陵画派”的影响力在历时性的传承及共时性的拓展过程中得以散播,让观者认识、感知、理解一个画派超越地域边际、超越时代局限的整体力量。”

(看看新闻Knews记者:王琳琳 实习编辑:陆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