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法人单位从业者平均工资12.7万元

昨天下午,北京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社会民生专场举行。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会上获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取得巨大进展,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9%以上

在教育方面,市教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奕介绍,本市目前有各级各类学校3500多所,教育人口310多万。本市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极大丰富,教育公平取得显著突破,从1949年到2018年,在园幼儿从2321人发展到45.06万人,学前教育由稀缺走向普及普惠; 2018年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6%、99%以上,初中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52%以上,覆盖城乡的130多个学区、150多个教育集团满足了绝大多数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期盼,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由不足2万人发展到100余万人,成为全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区。

同时,本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强化内涵式发展,34所高校、1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 194个学科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A类(占全国的27%),获国家科技三大奖的数量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的20%以上,建设22个高精尖创新中心和99个高精尖学科,学科建设、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职业教育着眼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实施“特高计划”,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不断增强。首都教育总体布局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与津冀各地签署合作协议40多个,执行扶贫和对口支援项目170多个,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以药养医已不复存在

在医疗方面,本市人均期望寿命由解放初期的52.8岁增长到2018年的82.2岁。医疗卫生机构从1949年的61个增至2018年的11100个,(其中中医类1164个,非公立5097个),增长181倍,床位数从3001张增至12.4万张,增长40倍。今年6月15日,本市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调整规范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

通过改革与改善、监管、保障相结合,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建立,基层就诊人次连续28个月上升,医疗机构收入结构出现良性变化,以药养医、以耗养医在北京已不复存在。

同时,本市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政策,2019年对在乡村工作满40年的2667名村医进行慰问表扬。建成了2078个具有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8年试点推广智慧家医、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管理。建立了4100个社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累计签约740万人。

2018年,市卫生健康委开始履行市老龄办公室工作职责,制定了全国首部居家养老地方法规。目前,全市建成区、街乡、村居养老服务机构964所,户籍人口90岁及以上有5.5万人。

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工资年均增10%

在就业方面,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京不断丰富完善促进就业创业政策措施,高标准打好稳就业、促就业“组合拳”。特别是通过减税降费和稳岗补贴等一揽子措施,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预计2019年,仅通过社保降费就将为企业减负约200亿元。“本市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基础上,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主要体现在就业规模、就业结构、就业收入、就业权益上。”该负责人说。

就业收入也稳步提高,实现劳动者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2018年北京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达12.7万元,近十年年均工资增长在10%左右;就业权益有效保护,健全劳有所得保障机制,推动劳动合同制度,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社区工作者月均工资增长约3000元

在民政方面,截至目前,本市惠民生、兜底线,养老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社会治理、社会事务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格局。本市以政府令的形式确立了“9 1”的社会救助体系,将专项救助向低收入家庭或其他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延伸,形成阶梯式救助模式。

从2013年到2019年,本市城市低保标准由家庭月人均580元提高到1100元,农村低保标准从460元提高到1100元。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由月人均740元提高到2200元,并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实现动态调整。特困人员供养预算标准按照不低于全市上年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执行,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本市最低生活标准的1.5倍。

社工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3.5万名社区工作者中,平均年龄39.3岁,9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成为服务社区居民的生力军。从2018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工作者工资总体待遇平均水平由不低于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0%提高到100%。调整后,社区工作者年人均应发工资达到10万元,月人均应发工资增长约3000元。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责任编辑:向勤如(EN006)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