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楼:梦开始的地方

小红楼:梦开始的地方

有人说,建筑是城市成长的年轮。每座地标性建筑,是“建”出来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土壤和气候“育”出来的,看见它,置身于它,能让你行走在时间的漩涡中,感受出一片热土的变化。

经开区的“小红楼”就是这样一种存在,位于万源街3号的它,仅仅只有三层,面积不过2050平方米, 与身边时髦的8万多平方米的力宝商业广场相比,不仅小巧朴素,而且还略显陈旧。但在经开区开拓者的心里,“小红楼”是个具象的存在,它是经开区出发的原点,就是在这栋楼里,描绘出了经开区初创时的蓝图。它承载着创业者奋斗的记忆、情结,也浸润了一个区域的发展之脉和精神内涵。

一栋小楼

承载了一个区的精神记忆

“梦想开始的地方!”在经开区工委讲师团赵莉的宣讲稿中,她选择了这样一句话来表达对小红楼的敬意。

“那是我们的第一个家!”作为首批经开区的建设者,已经退休的徐子进回忆说。1991年8月15日,北京市第18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北京市亦庄工业小区,同年的10月4日,工业小区筹备组部分工作人员开始集中办公,先后租用过天坛北门的市计委宿舍、天坛东门的昊园宾馆、武警十三支队的招待所。

直到1993年4月“小红楼”建成,经开区的早期创业者们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作为首都改革开放的窗口,1992年,经开区的工作人员还分布在昊园宾馆、武警十三支队招待所两处办公,为了能够早日改善区域的对外形象和入区办公,“小红楼”应运而生。

缺经验、缺资金、缺人才,想方设法迎难而上;调研选址、勘探规划、组建队伍,千头万绪,破开条条框框边想边干。

“这是个‘三边工程’,即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正在参与编修《开发区志》的赵莉为我们讲述了这个故事:时任管委会副主任的马麟自己动手画了设计图,另一位副主任张兴则当起了“施工队长”,大家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天天在工地,很快就建成了管委会和总公司在经开区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小红楼,大家搬家的时候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至今还记得,刚一搬完家,还来不及把办公室布置就绪,我就和大家一起爬上了位于三层楼顶的平台,兴奋地放眼环顾眼前的经开区起步区全景。”徐子进回忆时感慨地表示,“大家可能会说,三层没多高!当时的经开区也只有庄稼地、猪圈、鸡场和牛场,有啥好看的?错了,在我们的眼里,经开区风景独好!我们眼前看到的是一幅来自世界各国的先进企业纷纷安家落户的国际化园区的发展远景!”

“小红楼”的建设史正是经开区初期建设的缩影。

“不仅‘小红楼’,经开区整体就是边建设,边招商,边健全机构和完善政策法规。”赵莉说,“这里既有我们的‘奋斗’、更有我们的‘速度’”:从1992年4月经开区奠基到1993年下半年,仅一年多时间,经开区起步区就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4.06亿元,建了34公里道路,130公里各种管线,自建工程8万多平方米,入区企业开工5万平方米,为1994年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幅标语

为开拓者打下了性格烙印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抓住机遇,真抓实干”!

在经开区档案室存放着一张“小红楼”剪彩时的老照片,照片里最醒目的就是这16个字,它们被写成四幅标语悬挂在小红楼正面的墙上。

“这16个字就是当时经开区开拓者的真实写照。”档案室有关负责人感慨地表示。

这一点,赵莉在每一次宣讲的时候也都提起。

当时,无论是规划人员、建设人员,还是招商引资人员;不论是来自市各级政府部门的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来自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工作人员,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尤其是这支刚刚组建的队伍面对的是一片农田的起步环境,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从零起步。“但是,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创业时的经开区,给我的最深印象是,除了建设着的工地,就是燃烧着的激情。”赵莉说。

成立之初,经开区采用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运作,主要利用贷款开发,以土地及多种经营创收,采用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精简高效地投入运行。“当时经开区还是一片农田的时候,主要领导就率先外出招商引资,经开区第一批跨国公司就是这样被引进来的。”赵莉告诉记者。

“地方小、人少,但是大家的办事效率很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铆着一股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艰苦奋斗迎来了春天和机遇。”SMC董事长赵彤每次接受采访时,都要说起刚到经开区创业,在“小红楼”里办事得到的温暖与帮助。

变身区史馆

它将浸润后来者的底蕴

东风万里卷潮来,经过一批又一批开拓者们的努力,经开区从昔日的农田变为孕育创新、财富的丰饶之地,使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小红楼”已经无法承载日趋壮大的开拓者队伍,短短几年后,工委管委会搬离“小红楼”,仅剩个别部门在此办公。

今年,为了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全面展示一批批经开区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及创造的突出业绩,进一步激励新时代经开区人担当新使命、展示新作为,工委决定在“小红楼”建设区史馆。“小红楼”作为从无到有的见证者,担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它将激发原址活力,串联经开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再现经开区的历史根基,展现经开区的精神生生不息。

目前改建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据悉,变身区史馆的“小红楼”将通过7个部分,展出反映经开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资料、图片、物件,用不同的展陈手段,通过“融景于境”的设计,将观众带入情景,系统解读和呈现经开区的发展史。通过多角度深入挖掘经开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谋发展的生动故事和“创业创新精神”,打造一个经开区的历史符号和精神文化新地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经开区从区到城迈进的关键时刻,“小红楼”再次担起新使命,那就是不断激发新时代的建设者们传承“小红楼”精神,以改革雄心面对新机遇,在从区到城的跨越中展现新作为,为推动升级版经开区和亦庄新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天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