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齐聚北大荒!

9月的北大荒

到处洋溢着醉人的丰收气息

在新华农场

稻香里融汇着浓郁的书 香、墨香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来到这里

可以明显感受到文化兴场的活力、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更有不少从事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在书法、绘画、摄影、写作、声乐等领域颇有成绩。

这个农场能够成为恰如“新华”其名的文化强场,是与当年知识青年在这里的文化贡献分不开的,这里是张抗抗、姜昆、吴欢等众多文化名人下乡锻炼的地方。如今51年过去了,知青们青春不再,但对农场的感情却愈深,为农场文化建设出力、作贡献从未止歇,发挥的作用与日俱增。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这里有张抗抗读书会、姜昆曲艺会、吴欢书画苑,它们对农场群众投身文化活动、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引领与精神鼓舞作用,激励着新华人坚持文化自信。这些也是老一代知青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写照。

1

初心,是历久弥新的深情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当我走在新华农场的大地上,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我感觉又回到了51年前第一次来到伏尔基河农场,我看到了深深地镌刻在我脑海中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

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站在新华农场的舞台上,向北大荒新老建设者们深深地鞠躬致敬。

姜昆在北大荒工作生活过8年

所有农活都干过,开荒种地、打石头、挖井,还当过炊事员。至今,他仍能叫出很多老战友、老乡亲的名字,记得他们当年的往事;他逐一点评着农场书画、摄影爱好者的作品,耐心又亲切。在这里,他不是大明星,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兵团战士,是荒友们的亲人,是北大荒的儿女。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9月2日上午

在新华农场文化宫,传出了孩子们用手风琴演奏《我和我的祖国》的动听旋律,他们手中弹奏的琴,就是姜昆爷爷赠送的。

9月2日中午

在新华农场场部街道一座凉亭前,姜昆与当年的一位老战友不期而遇。“于明福!你身体还好吗?多年不见,你还是老样子,我记得你是1966届的,今年有74了吧。”两人热情拥抱。

9月2日下午

在新华农场摄影图片展现场,姜昆指着一幅摄影作品《丰收的红高粱》对农场中学教师孙洪臣说:“这幅作品构图和色彩都不错,希望下次回来能看到你更多更好的作品。”

9月2日晚

在新华农场“不忘初心七十年,牢记使命再出发”慰问演出的舞台上,姜昆与父老乡亲分享了他50年前在兵团演出中背诵的那首诗《难忘的航行》……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姜昆最喜欢的是北大荒的老一代文艺工作者顾震夷在古稀之年写的一首歌词。“不知道为什么,每当这段歌词浮现在我耳畔,我的眼睛就会湿润。”他说。

他吟诵道:“说不清的黑土地,为什么这样有魅力?引得多少好儿女,千里万里来寻你。害得多少好儿女,天涯海角也想你。青春给了你,命运你拿去,我倒反觉欠着你。说不清的黑土地,为什么这么神奇!”

如今,姜昆也年近70,他以虔诚的心情,写下了对黑土地的眷恋:“黑色是思绪的指向,白色是记忆的符号,绿色包裹着多少画面,蓝色已经变为今天的寻找。棕色是起居的伙伴,红色是不隐瞒的骄傲,黄色不是意识的隐喻,它是饱裹肚囊的佳肴。灰色只是被淡忘的一页,而粉色倒是能引来偷偷摸摸的嬉笑。偶尔的橙色是拉合辫房旁的树叶,紫色只出现在收工挂锄后,天边的云梢。透明的是现在的心境,难忘的是那时的味道。颜色是一帮老知青的信念,明亮是从那时一直吹到今天的号角。”

这是姜昆发表在今年5月1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的诗,道出了他对知青岁月的难忘记忆和对北大荒的魂牵梦绕,那是他不忘初心的文字流淌。

在姜昆心里,那段艰苦的岁月是他文艺创作的源泉,是梦想的起点,是心灵的归宿。

2

初心,是无以名状的情怀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9月1日

星期天

记者一行冒大雨驱车从省城赶到鹤岗时,终于同从北京出发奔往新华农场的吴欢汇合。这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经过长途劳顿又刚与老知青热切叙话的吴欢没有丝毫倦怠,眸中闪烁着更加热情而明亮的目光。

1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1

“嗯,我知道,《北大荒日报》就是当年的《兵团战士报》,我那时当过通讯员,每天骑自行车驮着信使袋往返20公里山路挨个地方跑,战友们盼着家乡的来信,也盼着你们的‘《兵报》’。”吴欢笑着说。

长相和状态都很年轻的吴欢今年已经66周岁了,1969年从北京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六团(现在的新华农场)九连,如今整整50年了。当年他只有16岁,正是在家被父母呵护的年纪。而吴欢的家庭,是有着500多年渊源的书香门第,他是吴祖光与新凤霞之子。如今的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国际艺术家联盟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他是著名的书画家、作家,他的小说、戏剧、政论、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名扬海内外。

吴欢告诉记者,他在兵团时还伐过木、建过房、修过路,当过炊事员,做过小学教师,尽管身材瘦小,但做什么都干劲十足,每每受到大家的好评。这一干就是7年,直到1976年才回到北京。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Q

“其实算起来,下乡7年,在您60多年的生命中也不是很长,相对于一个人的职业生涯,7年的工作经历也算不上太久,为什么您在50年后,还对这一段经历格外看重?” 记者问吴 欢。

A

“因为这段经历重要啊!”他说,在北大荒这7年,他从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来到艰苦的条件下,让自己的身心、体力、能力以及精神思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验、锤炼和提升。当时年纪小,虽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累,但是从中得到的,却是在其他任何环境中所无法比拟的,这些都让他受益终生,不但不觉得遗憾,反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北大荒的锻炼,让我对人生的选择、对梦想的追求有了更强的韧性,让不屈不挠成了我的一种习惯,让我在66岁依然在奋斗,永不懈怠。”吴欢说,要把北大荒的黑土文化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丰富其内涵,不断完善自我,用文化自信激励北大荒人在新时期的建设和改革发展中作出积极的贡献。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吴欢此番不但为农场赠了字画,还登台为父老乡亲演唱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以及京剧选段。他热情地与台下观众互动,仿佛又回到了在北大荒下乡的青年时光。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与吴欢有同样情怀的还有原中国歌舞团党委副书记、副团长,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马海莹。她说,她更重要的身份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十六团八连战士。她与农场乡亲分享了她的父亲、著名作曲家马可创作《南泥湾》《白毛女》的故事,还深情地清唱了父亲当年专门为她和兵团战士创作的歌曲《我连栽上了浅水藕》。

马海莹告诉记者,退休后,她有了时间,可以经常回到农场,去年回来过,今年“五一”回来过,时隔几个月再次回来,看看这里的老战友,看看地里的庄稼,呼吸这里香甜的空气,心里都会觉得踏实、舒服。

“以前工作忙没有时间回来,也会经常梦到这里,心里总是惦记着。说不清为什么,我下乡时只有15岁,在这里只待了4年,却觉得时间好长好长,记忆特别深刻……”夜幕下,她闪耀着乌黑的眸子,若有所思地说。

3

初心,是超越自我的力量

《稻花香》节选

“半个多世纪的风霜雨雪,岁月更迭人来人去,而新华十二队‘家门口’中一大片耕作多年的15号水田熟地,犹如一座精美的巨型浮雕,安卧于雪原绿野。”

“眼前是一条宽大的水渠。湍急的渠水欢畅地打着旋涡,从厚重的水闸底部穿过。渠边竟然还种了几株细高的波斯菊,藕荷色的花瓣活泼地临水摇曳。水稻与波斯菊,2018年初秋的新华农场。”

这是张抗抗去年回第二故乡新华农场后写下的著名散文《稻花香》中两段美文,字里行间,全是对北大荒拳拳的爱恋。从兵团战士到国务院参事、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位从杭州下乡到北大荒的江南女子,完成了从柔弱到强大的涅槃。一部部或优美或振奋人心的作品,也为无数人的生命输送了精神的营养。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读书作为生活必需品,它作用于你的身体头脑,你感觉不到,却受益很深。”这是9月2日下午,张抗抗在新华农场“张抗抗书屋”对文学爱好者们的中肯教诲。

去年,张抗抗为新华农场书屋捐赠了大量图书,一年多的时间里,读书会汇集了农场各行各业众多文学爱好者,开展读书交流、经典诵读等活动。此番,她又亲自来到书屋,和青年们座谈,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教他们如何选好书,如何运用好时间,如何提高读书效果,鼓励他们通过读书提升能力、完善自我,用知识武装头脑。

关于北大荒文化,张抗抗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见解

在北大荒正在进行的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中,从农垦文化到企业文化,大文化概念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丰富与革命。对此,她对记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北大荒文化非常丰富,由军旅文化、移民文化、垦荒文化等多元文化构成,又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传承、不断丰富,具有自成一体的融合性,其根本是开放性。简单而言,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把好的留下,具有择优性,这就是优势。”张抗抗以少数民族的歌舞文化举例,北大荒文化区别于原生态、封闭的单纯传承型文化,它始终是开放的,继承了儒家文化的经典,摒弃了某种国企文化的惰性,过滤掉不适应发展的消极因素,根本是激励鼓舞人们积极向上,追求真诚、善良、美好。它在垦区的改革发展中,发挥着思想引领作用,指引和鼓舞北大荒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北大荒各项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张抗抗还鼓励《北大荒日报》《北大荒文化》杂志,要多宣传报道好北大荒改革发展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北大荒的作者要多写北大荒的新故事,宣传好当今的北大荒。(来源:微观北大荒)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