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国度:米沃什诗歌音乐会现场分享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和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在北京SKP旗下的R

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和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在北京SKP旗下的RENDEZ-VOUS书店共同举办了“诗的国度:切斯瓦夫•米沃什诗歌音乐会”

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夫人伊莎贝拉、波兰语翻译界权威林洪亮先生、波兰文学专家赵刚教授和诗人冷霜出席活动,与读者分享他们眼中的切斯瓦夫•米沃什,并由音乐家栾越现场即兴演奏,进行双语诗歌朗诵。错落的琵琶乐声与优美的波兰语和汉语交织,见证了米沃什的诗歌,也见证了中波建交70周年以来的文化交流

▲从左至右:海蒂、林洪亮、伊莎贝拉、赵刚、冷霜

▲从左至右:音乐家栾越、林洪亮、伊莎贝拉、赵刚、冷霜

切斯瓦夫•米沃什精通五种语言,但一生坚持用母语波兰语写作。他见证了二十世纪欧洲大陆的剧烈动荡,并且尽全力用诗歌去捕捉可触知的真相,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和散文中不断得到印证,例如,主持人海蒂引用了米沃什日记《猎人的一年》中的一段文字:

我的确成为了一个猎人,尽管是不同意义上的猎人:我狩猎的目标是整个看不见的世界,而且我倾尽一生,在词语里捕捉这个世界,用词语去击中它。

伊莎贝拉从大学时代便开始研究米沃什,米沃什影响了她的人生观。然而,这位诗人于198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在波兰的舆论中几乎不存在,直到获奖后,他的诗歌才广为流传。在伊莎贝拉看来,在中国这一拥有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传播米沃什的诗歌具有重要的意义。她挑选朗诵的几首诗中,《我的忠实的母语》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证明了祖国语言的强大生命力;《礼物》一诗平和的心境与意象则与中国诗歌有共同之处。

▲伊莎贝拉分享她眼中的米沃什

▲伊莎贝拉朗诵《礼物》

林洪亮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的波兰文学翻译家,直接从波兰语译介了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已经八十四岁的他依然坚持翻译,除了几百万字的小说翻译,他最为自豪的是译介了密茨凯维奇、米沃什、辛波斯卡等诗人的作品。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通过读诗、读好诗才能让我们越来越年轻,提升自己的灵魂。

▲林洪亮先生分享米沃什

▲林洪亮先生朗诵《礼物》

赵刚教授师从与林洪亮先生同为第一代波兰文学翻译家的易丽君教授,翻译了米沃什、赫贝特等具有当代影响的诗人和作者。波兰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有着丰沃的文学土壤,为世界文学百花园贡献了许多美丽的花朵,孕育了密茨凯维奇、米沃什等伟大的诗人。

米沃什的诗歌从何而来?哪些原因促成了波兰引以为傲、世界为之倾倒的伟大诗人?

在赵刚教授看来,主要有四点。第一,他的诗歌题材广阔,思想深邃,博大精深。第二,他见证、亲历了20世纪的波兰和欧洲的动荡起伏。第三,源自诗人本人的气质。米沃什受过良好教育,传承了欧洲文明的养分和传统的人文价值观。第四,波兰语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赋予了他的诗歌独特的魅力。米沃什冲破诗歌句子的限制,通过大长句努力扩充诗歌的容量。恰恰是波兰语的复杂精密,使得他能够记录自己的思想火花,赋予了他诗歌极为广阔的内涵。

▲赵刚谈“米沃什的诗歌从何而来?”

▲赵刚朗诵《致榛树》

诗人冷霜表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四卷本《米沃什诗集》从波兰语直译,作为一个诗歌读者,十分渴望并且有幸看到从诗人母语直译的诗歌。他作为写作者、中文现代诗的研究者,谈论了米沃什在中文世界的传播、阅读、理解和接受,以及米沃什的影响。

冷霜认为,对今天中国的读者来说,米沃什仍然是值得我们不断阅读并获得教育的诗人。这种教育,从它最浅显的层面,也至少有两个方面。第一,在中文语境中,如果我们仍然抱有传统诗歌趣味和美学的期待,米沃什的诗和言说成为了我们的对话者,让我们深入思考现代诗歌与现代历史和文化的关系,以及由此发展处的新的美学志趣。第二,米沃什作为深爱自己的母语和民族的知识分子,他对真实的追求,对现代历史复杂性的思考,对自己民族历史坦率的剖析,让我们看到对国族真正的爱和责任感应该是怎样的。

▲冷霜谈米沃什在中国的传播、阅读和影响

▲冷霜朗诵《我的忠实的母语》

除了四位嘉宾,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波兰语系的两位同学刘金和朱旖露也参与了朗诵,用波兰语呈现原汁原味的米沃什作品。让我们继续阅读米沃什。

▲朱漪露

▲刘金

▲现场观众

海译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