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角傩戏:戏剧舞蹈的“活化石”,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

广东西南部的廉江,有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那里流传着一种充满神奇色彩的民间艺术——石角傩戏,它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汽车沿着雷州半岛的“大水缸”鹤地水库行驶,一路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一条乡道依山而过,笔者来到了廉江市石角镇石东村的“南海院”,这里是石角傩戏艺术团的所在地。

▲石角傩戏表演之送福

▲戴着面具的演员在乐声中起舞

石角镇是一个纯客家人聚居的乡镇。在“南海院”,石角文化站站长罗章热情地介绍了石角傩戏的概况。石角傩戏是迄今为止广东地区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傩戏,它主要流传于石角镇及周边以客家人为主的地区,还有广西的陆川、博白等县及毗邻的广东化州平定、合江等地。其辐射范围3800平方公里,约500万人口。

石角傩戏源远流长。起源于明崇祯年间,成熟于清同治、光绪年间,至今巳有400多年历史,45代传人。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暹号玉侖(刘傅氏五世祖,大塘排村人)……明崇祯壬午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石角傩戏表演者在精心化妆

▲石角傩戏的乐队

石角傩戏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傩是一种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民间艺术,保存着许多古老的风俗,是进行人类学、宗教学、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的“活化石”。傩非神非鬼,却有神的庄重肃穆,鬼的怪诞离奇,它是戏,是舞,是民俗,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

石角傩戏有完整的剧本。它的台本、唱词、道具独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征具有鲜明的特点。现存剧本100多种,内容题材多为驱邪逐疫造福人间、讲述英雄人物和才子佳人故事或反映民间生活趣事,其中以《保福》、《解冤》、《闹年宵》等最具代表性。

石角傩戏的道具独特。面具是重要道具之一,多以整块樟木雕刻而成,完成轮廓后,再涂上红、绿、黑、白等色油彩。造型夸张、线条朴实,或金刚怒目、或慈眉善眼,充满神秘的色彩。

▲石角傩戏现存剧本100多种

▲石角傩戏艺术团所在地

石角傩戏的表演集音乐、演唱、舞蹈于一体,按角色戴着各种造型夸张的彩绘面具同台表演,承载中原的傩祭文化、农耕文化并与佛教、儒教、道教结合一起,以驱瘟逐疫,劝人弃恶扬善,为人们祈求吉安为宗旨的石角傩戏,弥漫着庄严、古老和神秘的气息。

石角傩戏风格古朴、底蕴深厚,具有鲜明的民俗特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古老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最具生命力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中央电视台《客家足迹行》大型纪实性节目曾经对此进行采访报道。然而,由于石角傩戏对传承者挑选十分严格,且形式繁杂,得以传承的人本来就属凤毛麟角,随着老一辈艺人年事已高,青年人对传承傩戏不感兴趣,如不尽快加以抢救保护,这个传统的戏曲剧种未来令人担忧。(作者/戚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